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临床效果与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1月1期   作者:刘雪
[导读] 分析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
刘雪
(睢宁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苏睢宁221200)
【摘要】目的 分析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肺炎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B两组,给予A组39例患儿常规护理,给予B组39例患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肺啰音、咳嗽、气促、发热)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结果 与A组相比,B组肺啰音、发热、气促、咳嗽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A组与B组干预前的FEV1、PEF、FV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相较于A组,B组FEV1、PEF、FVC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肺炎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
【关键词】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小儿肺炎;肺功能
前言
小儿肺炎是指由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吸入胎粪、羊水等原因引起的肺部感染,属于小儿时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因素,患儿通常表现为发热、气喘、咳嗽等[1]。小儿肺炎发病后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扩大病变范围,导致病程迁延,因此一旦确诊应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2]。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儿肺炎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常规护理模式多注重于针对患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干预,无法帮助其家庭形成健康的肺炎防治环境。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强调在开展护理工作时紧紧围绕患儿的家庭,促进其家庭形成良好的疾病防治行为习惯[3]。本文就对肺炎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的效果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将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肺炎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A组、B组,各39例。A组患儿年龄7个月~5岁,平均(3.36±0.88)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例数分别为11例、15例、13例;男19例,女20例。B组患儿年龄9个月~5岁,平均(3.41±0.81)岁;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炎例数分别为12例、15例、12例;男20例,女1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患儿监护人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签署同意书;②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症状,经病原学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肺炎的患儿。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传染性疾病、肝肾功能衰竭的患儿;②先天性智力障碍患儿。
1.2方法
A组行常规护理:患儿发病期间,做好隔离防护措施,定时消毒病房,给予饮食干预、用药指导,及时清理患儿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畅通。
在上述基础上,给予B组患儿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喜爱的色彩,与其家属将卡通图画张贴于室内,同时合理选择窗帘、墙纸的颜色,避免颜色过于杂乱鲜艳,做好卫生间的防滑措施;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叮嘱家属不可在室内吸烟、喧哗,避免粉尘、对流风等对患儿呼吸道造成刺激,为患儿营造安静、舒适的环境。②心理干预:肺炎发病时,患儿通常由于咳嗽、发热等不适症状而出现哭闹行为,同时对药物治疗存在恐惧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指导其家属多陪伴、关心患儿,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与患儿进行互动,通过玩游戏、播放动画片等引导患儿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防止其因哭闹、恐慌而抗拒治疗。③保暖护理:叮嘱患儿家属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夜间气温下降时为患儿盖好棉被,对于睡眠时翻身动作次数较多的患儿,必要时可将毛毯固定于其胸腹部,防止寒冷刺激导致气管黏膜抵抗力减弱而加重病情。④饮食干预:告知患儿家属合理饮食对于促进肺炎康复的重要性,以少食多餐为原则,做到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患儿进食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雪梨、金橘等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润肺止咳。鼓励患儿多饮水,护理人员帮助并指导患儿家属为患儿拍背、翻身,促进痰液的排出;对于需要喂奶的患儿,应尽量母乳喂养,若人工喂养可根据其消化功能及病情决定奶量及浓度;对于病情危重不能进食的患儿,可经静脉输液补充热量和水份。⑤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家属详细讲解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知识,加深家属对小儿肺炎的认识,提高其对疾病重视程度,积极配合医护工作,能够在患儿发病时及时采用正确的药物给予雾化吸入,⑥气道护理:肺炎患儿发病时,气道分泌物增加,易导致呼吸道堵塞,因此家属可在征得医生的同意下采用雾化吸入剂促进痰液排出,也可采取拍背、翻身等方法协助患儿排痰,拍背时应密切监测患儿心率、呼吸频率等指征,适时调整力度。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家属可亲自示范,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咳痰方法。⑦出院随访: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应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保持与患儿家属的联系,及时了解患儿恢复状况,解答家属的疑惑,加强其家庭护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肺啰音、咳嗽、气促、发热)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及出院时的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算研究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以X²检验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
与A组相比,B组肺啰音、发热、气促、咳嗽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是一种新颖的护理概念,近年来临床实践将其应用于小儿肺炎的护理工作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肺啰音、发热、气喘、咳嗽等症状的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较A组短(P<0.05),该结果表明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助于促进肺炎患儿改善临床症状、缩减治疗时间。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侧重于关注患者医疗问题的观念,充分意识到患者是属于一个家庭中的特殊形式,虽然治疗护理行为主要发生于医院内,但在患者就医时,除了重视帮助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外,还需要整个家庭获得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相关知识,从而促进整个家庭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4]。患儿到院就诊时,向其家属介绍小儿肺炎的治疗、预防等知识,并给予环境、用药、饮食等多方面的指导,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家庭护理支持系统,使患儿的治疗更加规范、有效,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从而缩减治疗时间[5]。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干预后的FEV1、PEF、FVC水平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助于促进肺炎患儿肺功能的恢复。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通过加强与患儿家属的联系,帮助其加深对小儿肺炎的认识,能够促使其积极、正确地参与到护理工作当中,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6]。肺炎患儿发病期间,其机体消耗较大,且常伴有高热、胃口较差、不愿进食等情况,因此容易导致营养缺乏,不利于肺功能的改善。在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给予患儿科学的饮食干预,根据其口味合理制定膳食方案,能够提高患儿的食欲,及时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能量,为促进肺功能的改善奠定良好基础[7]。同时,通过环境护理、气道护理,避免患儿接触粉尘、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及时排出口鼻腔内痰液,能够减少呼吸道受到刺激,维持畅通,也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改善,促进肺功能恢复[8]。
综上所述,对肺炎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有助于促进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周海慧,韩增菊,张倩.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模式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1):128.
[2]康萍萍.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依从性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4):174-176.
[3]党菊会.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小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0,44(3):503-504.
[4]季霞.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中的应用[J].西藏医药,2020,41(5):101-102.
[5]董春晓.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应用于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效果分析[J].全科护理,2018,16(33):4161-4162.
[6]张伟梅,高小雪,景珂.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支气管肺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11):1563-1564.
[7]程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181.
[8]王玮.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8):151-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