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看不见的“魔鬼”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月2期   作者:郭婧婧
[导读] 产后抑郁症通常指女性在产褥期表现出来的明显抑郁症状或抑郁病症发育倾向,与产后情绪不定、产后精神异常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
 
  郭婧婧  
(德阳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产后抑郁症通常指女性在产褥期表现出来的明显抑郁症状或抑郁病症发育倾向,与产后情绪不定、产后精神异常同属产褥期精神综合征。其发病率高达18%~30%。一般情况下产后抑郁症患者在生产后6周内就可能表现出病症,但是在之后的3~6个月能够自行恢复,而严重产后抑郁症也可持续发作长达1~2年。
 
致病因素
   (1)内分泌因素。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女性身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产后的24小时内,女性身体内的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出现的生物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物质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此时患者表现为情绪舒畅愉快,当生产完之后,胎盘类固醇物质迅速降低,此时患者表现通常是抑郁的。
   (2)遗传因素。具有精神病家族史,尤其是具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生产后出现抑郁的概率非常之高。
   (3)产科因素。产前产妇的心理情绪与产后抑郁有紧密的关联。比如产时、产后出现的并发症、难产、早产、使用辅助生育技术、第一产程时间过长、手术等均会导致产妇的心理压力增大,是产妇产生高度紧张、害怕的心理,导致生理和心理生出现较强的应激反应,导致产后抑郁的出现。
   (4)躯体疾病因素。存在身体疾病、残疾的产妇已经发生产后抑郁,尤其是感染、发热等对产后抑郁有一定的促发作用,再有中枢神经机能的易感性,情绪及运动信息处理调节系统(如多巴胺)的影响,可能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关。
   (5)社会心理因素。产妇的人格特征,产前思想准备不充分、产后适应不良、产后早期心绪不良、睡眠不足、照顾婴儿过于疲劳、家庭关系不和、缺乏社会支持、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均与产后出现抑郁相关。
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产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主要与女性体内激素分泌水平的改变之间存在较大的关系。再加上产后女性睡眠质量不好,日常又要话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儿等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产后女性情绪低落、不稳定。
   (2)兴趣缺乏。产后抑郁患者通常感觉不到乐趣,主要体现在不愿参加活动、不愿与家人、亲属聊天,不远外出活动等等,因此不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同时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3)焦虑。焦虑通常是伴随抑郁一起出现的,是抑郁后出现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常使用无所谓、没有意思等等来代替自己的感受,表示对外界的一切都不感兴趣,或者使用掩盖的方式强制使自己保持笑容以掩盖自己内心的不好,使人必能及时的认识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部分患会将自己焦虑的情绪完全表达出来,甚至遮盖了抑郁的表现,常表示对其他的抱怨,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等等,语言行为过于激动导致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恶化、疏远。
   (4)自卑观念明显。对自己缺乏信息、自暴自弃、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戒备、不相信自己的亲人、家属、朋友。患者可能对自己过去做过错误的事加大责备,认为自己是他人受到了伤害,严重时出现妄想。
   (5)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减退,脑子迟钝,思路闭塞,行动迟缓,有些病人则表现为不安、焦虑、紧张。可产生轻度到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
怎样预防产后抑郁
   (1)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产妇在经历分娩、阵痛之后体力、精力等大量消耗,产后患者需要充足的睡眠、休息来进行身体的调养。此时应加强护理工作,尽量将治疗、护理的时间安排在相同的时间段,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打扰患者休息的时间,可以让患者更好的修养。需要落实好陪护制度,尤其是亲属朋友的看护。如果产妇在生产后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会严重影响到产妇的心情,产后是产妇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此时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均会对产妇造成严重的困扰,导致其受刺激。比如常见的刺激因素:婴儿的性别、体重、孩子出生会增加家庭负担等等,这些问题均需要避免谈论。
   (2)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第一次做母亲,很多女性朋友都不知道怎样喂自己的孩子,怎样理解孩子的行为,这些问题对于她们来说还比较困难,此时家属有经验者需要积极和她们沟通,同时倾听产妇自己内心的想法,表示出同情、理解并主动关系她们、鼓励她们。还要引导产妇做一些健康的运动、保持自己的心态,教会她们一些护理孩子的技巧、方法,及时消除母亲自认为无能为力的不良心态,运用母亲角色,关心,爱护,触摸婴儿,与她们进行情感交流,及时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讲述母乳喂养的优点,发挥哺乳母亲间的相互交流和鼓励的效应。
   (3)争取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每个人都活得自己的家庭角色,对于牢固亲情关系有帮助。家庭成员除了在生活中体贴、关心产妇还应该在心理上同情、关系产妇,多与产妇进行沟通、多倾听产妇的心声,帮助其解决困难的问题,使其保持一颗良好的心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