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绍英
(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凉山61500)
新生宝宝的身体总是尤为脆弱的,在不经意间就会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由于其发育不够完善,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疾病对于娇弱的新生宝宝会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但是在对其用药方面又需要特别注意用药的安全,要尽可能地去避免和减少药物对宝宝带来的伤害。
新生儿的定义
新生儿是从出生开始到日龄满28天这一阶段的宝宝。在这一阶段内,宝宝脱离了母体而独立存在,其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因此宝宝在成长发育以及疾病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特殊性,在对新生宝宝的用药方面也和其它生理时期有着明显的差异。
用药的不同方式
1.口服药物:新生宝宝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宝宝的胃肠道也并不例外,他们胃黏膜并未完全发育,胃酸也相对其他时期分泌的较少,因此胃内的酸度较低,排空周期长,肠道蠕动也不规则,以上因素导致了药物在宝宝胃里的吸收较为完全,对于主要需在十二指肠吸收的药物,则吸收的较少,因此口服用药不太适宜刚出生的宝宝。例如宝宝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如果服用了氨苄西林则有可能会进入宝宝的脑组织,其吸收率相比成人高出一倍,所以对于新生儿的用药不仅仅是将成人用药减量使用那么简单。
2.通过皮肤黏膜给药:新生宝宝的体表面积比例相对于成人较大,且其皮肤的角化层很薄弱,因此宝宝的皮肤对于外用药的吸收较快,且吸收的量较大。特别是在宝宝的皮肤黏膜出现了破损的情况时,对其局部用药很可能会导致中毒。例如对宝宝较大量地使用治疗皮肤病的激素软膏,则有可能会致使宝宝产生全身性水肿。
3.通过静脉给药:这种给药方式没有吸收的环节,因此药效见效快,这也是对于新生以及早产的宝宝最好的给药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新生宝宝通过静脉给药时,输药量不宜过大,并且速度不宜过快。在给药时,特别是在输入像维拉帕米等一些作用较为剧烈的药物时,应当仔细监察宝宝的反应,并且要做好面对一些突发情况的准备。在用脐血管给药时千万要小心,这种方式有可能会引起宝宝产生肝、肢体以及肾坏死的危险。
4.皮下、肌内注射:此给药方式对于药物的吸收效果,由药物的沉积以及局部血液灌注面积所取决。新生宝宝的皮下脂肪相对较薄,肌肉组织也比较少,局部血液的灌注也不足。此外因宝宝的肌肉组织较少,在预期注射到宝宝肌肉的药物,有可能会进入到皮下。这些情况会使药物的吸收不规律,因此除非宝宝处于特殊情况,一般不采用这种给药方式。
药物的分布特点
1.体液比重高:新生宝宝的体液量占体重的比例高达80%(早产儿占比更高),这样会导致一些水溶性的药物更容易在细胞外液中稀释,让药物的浓度降低。
2.脂肪含量低:足月的宝宝脂肪含量占体重的比例达12%-15%,而早产的宝宝则更低,仅占1%-3%,因此一些脂溶性的药物不能够得到充分的结合,这样会导致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变高。
3.血浆白蛋白少:新生尤其是早产的宝宝,他们的血浆白蛋白的产生不足,并且都以胎儿白蛋白为主,与药物的联结力低。因此在血药浓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时,游离药浓度上升使得药性增强,但是半衰期会缩短。因此对于成人以及年长宝宝,这一总血药浓度处于治疗范围,但是放到早产的宝宝身上已经处于中毒的范围内。此外如果有机阴离子药物的不恰当使用,会导致白蛋白联结受体上的竞争,这有可能会致使宝宝体内的游离胆红素增多导致核黄疽。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1.药物代谢:新生宝宝的酶系统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对于药物的代谢较为缓慢,半衰周期会相对延长。
2.药物排泄:对比成人而言,新生宝宝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脏有效循环血量较低,因此其排泄较缓慢,容易导致蓄积中毒。一般来说,宝宝的日龄越小,出生时体重越低,其药物的半衰期会越长。
新生儿用药原则
1.用药指征需明确。在用药之前,应当仔细地了解该药物在新生宝宝的体内代谢特点,并且结合在用药是时有可能会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此外还需要根据宝宝具体的病情制定详细合理的方案。
2.观察宝宝用药后的反应。根据新生宝宝的具体特征,来制定和调整给药的方案,以尽量减少和避免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并且要明确用药的目的,在使用药物后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
3.合理的给药方式。在给药时,应当根据新生宝宝的特点以及其病情需要,来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例如选择口服药物以及静脉给药等。
4.谨遵医嘱。家长在家给宝宝用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的方法和药物剂量,不可随意的按照增减药物的剂量,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宝宝严重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