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体现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2期   作者:刘辉
[导读] 文章对地域文化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设设计的内涵和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倡导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理念。现代建筑设计从模仿国外的形式逐渐转变为保持民族特色为主的设计。在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国现代建筑应在符合国际化的基础上,将本土地域文化继承和弘扬,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当中。文章对地域文化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地域性装饰;建筑设计;体现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一些城市随着社会发展的趋同性,城市中的建筑设计逐渐雷同,使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保持建筑的地域性设计,采用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相结合的手法,结合该地的自然地理情况、经济水平、政治文化背景,设计出城市的个性与特色,才是我们现在应该追求的。
        1地域性艺术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地域艺术的概念
        我国有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可以理解为,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从建筑设计的层面上分析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地方建筑风格样式不同,不同的地域文化会给建筑带来一定的差异性特点,而不同地域的建筑设计者也会有自己的设计手法。也就是这种不同风俗的流行,经过长久的发展逐渐被保存下来,但是并不是说一个地方的流行就一定能形成属于它地方的文化。地域文化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地方独有的特色类型,比如北京文化、天津文化等。它涉及了较为丰富和复杂的结构内容,对人的行为意识有一定的影响。
        1.2地域艺术形成因素
        中国有很多的地域文化,其主要原因与我国地理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土地资源辽阔,有世界屋脊西藏,也有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不同的高山、平原、盆地、峡谷等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景观。不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其物质基础也存在不同,它们在建筑建设中应用的材料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建筑风格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人口迁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对生活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有人居住窑洞、有人居住瓦房。另外,各自的民族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也会影响文化的差异,比如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等,因此影响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有很多。
        2建筑工程设计中地域性表达的特点和原则
        在建筑工程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中,往往会有“伪地域性”设计的现象,即单纯注重外观上地域特色冲击,而忽视了其他的地域内涵,而这类建筑设计多是为旅游度假休闲进行服务的,也就是仅仅注重设计的娱乐需求。因此为了与“伪地域性”进行区别,就必须明确地域性表达的具体特点和基本原则:首先,建筑工程设计需要与地域性特点深度结合。即要突破单一形式和外观的设计,达到地域文化在建筑上的内涵性渗透,也就是要达到地域特色各要素在建筑设计上“形神兼备”的有机表达。其次,地域性表达是地域历史发展阶段多元彰显。即建筑工程设计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还应做到与时俱进,将新潮的地域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生态发展的理念以及城市便捷的生活有效融入在内,进而实现地域表达的现实性和发展性。再次,地域的表达应当是心理传承与品质引导的有效结合。因此在建筑功能的设计上应当将不被需求的生活娱乐方式给摒除,而应强化与这些地域心理有着共同要素的建筑功能,从而在保证建筑品味提升的前提下做到更加人性化的地域表达。最后,建筑的地域表达应符合当前人们的意识主流,特别是绿色性和环保性。
        3地域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体现
        3.1通过空间营造来表达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时候就十分注重对空间的营造,他设计了苏州博物馆的立体几何天窗,这种设计思路突破了中国传统设计理念,也被称之为“大屋顶”。

“大屋顶”的产生不仅突破了中国古代建筑单一的屋顶设计思路,还解决了采光不足这个致命的缺点。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这个切合实地的设计理念,这也是对于建筑思路的一种突破。“苏”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结合苏州历史传统文化、人文历史及地形地貌进行设计,而“新”这个字则是对于选料及原材料方面的创新。贝聿铭先生一向把人生最具有挑战的目标设定为设计博物馆,在地址选择上,选择了他认为是“圣地”的太平天国的忠王府附近;在用料和设计上,通过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了苏州博物馆屋顶的框架线,同时借助数学的几何方面知识,让苏州博物院更加贴合江南建筑特色,并且促使其与附近的建筑互相融合、形为一体。贝聿铭在设计的时候还考虑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同时融进苏州博物馆内,让其既具有东方设计的古韵,又不会在一一片古建筑里显得突兀。
        3.2通过对本土材料的应用来表达
        自古以来,建筑风格和地域特质都在互相影响。人们在自身所属的地域生活久了,就对当地的气候、地势、环境及材料产生适应,导致建筑风格因地而异、有所不同。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特色成为不同地域的标识。制造建筑的材料影响着建筑本身的风格,而建筑本身的风格又影响着地域本身。比如,中国东方的竹子、荷兰的石砖、北欧的木,不仅仅代表着建筑的特色风格,而是成为一种精神依赖、文化传承。时代在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混凝土这种既方便又实惠的新材料代替了原本的竹子、砖和木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各地的特色建筑都开始统一。长城下面的竹屋就是其中的代表。长城的竹屋随着地势的变化高低起伏,一方面拥有长城蜿蜒不绝、高低起伏的特色,另一方面与长城及地势融为一体,这是证明这种设计思路最好的案例。
        3.3通过细节来表达
        中国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学里,不同的空间形态决定着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也是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精髓,它就是空间艺术。在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路中,空间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是无法分离的,在中国各地的建筑设计中都可以体现这一点。目前,我国利用更高的技术设计出了更贴合这一点的建筑,处处都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使中国传统在当代重新充满活力,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延续。
        3.4建筑功能设计的地域表达
        对于建筑功能设计中的地域表达,一方面应该在建筑空间的组合中实现建筑造型和内部功能空间在地域性表达上的高度融合,还需要在空间的体量、尺度、形状、比例、围与透的关系处理等方面迎合人们在其中的文化体验、感官享受和生活便捷需求,此外还需结合建筑材料的特性分析,给予有限空间的多层次利用,带来人与空间、文化环境与功能发挥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则应合理规划建筑的功能分区,有效将私人功能空间、公共功能空间和辅助功能空间进行科学的组合,达到功能发挥的系统性,文化体现的协调性以及空间贯通的有机性,避免为了单纯的地域性表达,而忽视了功能空间的可发展性,进而弱化了建筑设计的生命力和灵活可塑性。
        结语
        在 21 世纪,关于建筑方面的设计理应围绕地域文化这一点展开。地域文化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各地的人文历史。各地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明的地域特色,地域上的材料、气候、环境及人文特色都影响着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促进地域特色的发展,二者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与此同时,地域文化对民族风格和人文历史发展有着互相扶持、互相促进的作用。在今后的建筑设计中,只有理解地域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才能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孙海琼.探析现代建筑工程设计的要求及其地域性表达[J].建材与装饰,2017(36).
        [2]刘超.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9):84-85.
        [3]李绪中,郭开慧.生态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生态建筑实例分析[J].中外建筑,2019(08):46-47.
        [4]季强.地域性文化元素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9,16(24):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