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 安徽宣城 242000
摘要:“菜篮子”工程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与千家万户日常生活息息,事关物价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宣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成效、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短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菜篮子”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发挥更大社会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菜篮子”工程;成效;现状;对策
1宣城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概况
1.1宣城市蔬菜产业基本概况
宣城市位于皖东南,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全市总面积123.4万hm2,耕地面积18.46万hm2,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6.1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2元。近几年,宣城市蔬菜仍以叶菜类、茄果类、豆类等常规品种种植为主,播种面积2.45万hm2,产量达到54.85万t,同时特色蔬菜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大棚芦笋种植面积达到233hm2,食用菌200hm2,茭白、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67hm2。全市共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188家,主要以蔬菜生产为主。在2018-2019年度省对市“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中宣城市被评为优秀等次。
1.2“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1.2.1生产供应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蔬菜播种从2.2万hm2增长到2.45万hm2,增长11.09%,产量从45.57万t增长到54.85万t,增长20.4%,肉类总产从27.88万t增长到33.18万t,增长19.35%,水产品产量从10.45万t增长到11.76万t,增长12.5%。创建省级蔬菜标准园10个(其中宣州区6个,宁国市、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各1个)。
1.2.2市场流通能力。2010年我市编制中心城区农贸市场专项规划(2011-2020),对“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并按规划建成双桥物流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014年全面开业运营。2020年市场总交易额突破达到104.65亿元,交易量50.02万t。城区共有“菜篮子”产品农贸市场、生鲜超市、零售网点等110余个,2018-2019年新建银城中心菜市场、江南书苑小区菜站20余个中心菜场和小区级菜站。
1.2.3安全监管能力。落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抓“菜篮子”产品质量监管,保障质量安全。组建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确定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5名,制定印发《宣城市农业投入品台账和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宣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2020年省厅对我市蔬菜产品例行监测(风险检测)抽检样品192个,合格率100%,市市场监督部门对农贸市场蔬菜、水果、水产、猪肉等食用农产品快检16.43万批次,合格率99.78%,查处1起使用禁用物质的不合格产品案件。
1.2.4调控保障能力。2019年宣城市本级财政安排菜篮子相关经费2539万元,主要用于保障性蔬菜基地能级提升工程、农产品安全工程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技术推广、政
策性保险保费补贴等方面;市财政分三年补助160万元在市区建设20个蔬菜直销点,实施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奖补,争取省级流通业专项资金301.16万元,用于市场建设改造、农产品仓储冷链配送设施建设等;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2“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生产基地规模化、设施化水平低,均衡性供应不足。全市蔬菜种植基地规模多数在200-500亩,规模效益不明显,且以季节性蔬菜种植为主,设施蔬菜基地面积不到常年菜地面积的15%,难以满足常年均衡供应,自供率达到50%左右,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等问题并存。同时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生猪产能恢复慢。
2.2经营主体技术、理念保守,经营管理水平有限。大部分经营主体规模小,基础差,辐射带动力不强,采取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销售、加工,机械化操作、标准化生产、“三新”技术应用率低,科技对生产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合作社与社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经营风险大。我市蔬菜生产企业主要销售初级产品,品牌意识不强,市场开拓力度小,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管理者的经营理念急需学习转变。
2.3 整体规划、发展定位滞后,深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全市所辖县市区蔬菜产业服务工作机构不健全,少数县市区工作经费不足,队伍不稳定,从事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对各地蔬菜发展思路不清,主导方向定位不准,缺少全面整体的规划,导致部分菜地分布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郊菜地面积逐年减少基地,基地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性不稳定,专业化的服务水平需要深入提高。
2.4政策体系、监管手段不够完善,项目扶持投入亟需加大。蔬菜种植投资大、花工多、风险大,与粮、油、棉相比,蔬菜生产缺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农资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大,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了菜农积极性。同时,在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发现,惠民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广,应急调控政策不够完善,流通市场基础设施薄弱,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这些工程建设的落实需要加大项目、资金的支持和引导。
3“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对策建议
3.1科学规划,稳步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宣城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6行动计划,立足资源禀赋,确定“菜篮子”农产品发展的主攻方向,建成一批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市区两级在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外的周边乡镇,选择交通方便、自然条件适宜的地块,打造规模化叶菜类蔬菜核心基地建设。要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推进食用菌、芦笋、水生蔬菜等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蔬菜发展,扩大规模,积极推广“菜农+基地+运销大户”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建设过程中,要相对集中规划用地,避开城镇建设和工业区,力求建成稳定的蔬菜基地。认真落实能繁母猪保险、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相关政策,推动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猪场改造升级,加快现代化规模猪场建设,全面恢复生猪产能,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扎实开展水产健康养殖,集中力量做好菜篮子农产品的稳产保供。
3.2产销对接,提高“菜篮子”产品流通效率。利用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菜篮子"产品供求信息,促进产销信息对接。利用上海、合肥博览会等农业展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公共营销活动,搭建销售平台,有序引导发单订单农业。加强政府引导,吸纳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流通领域,改善农贸市场蔬菜经营基础设施。加大对蔬菜流通新模式的研究和支持力度,重点扶持电子商务配送、平价直销店等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大力支持宣城市冷链物流农产品集配大市场项目建设,推进现有农产品市场硬件提升和新建农贸市场进程。多措并举,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在社区菜市场直供直销,设立鲜活农产品零售网点。加快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业,提高分拣清洗、预冷处理、速冻保鲜、分等分级、整理包装、畜禽屠宰等初加工水平,降低产后损耗,实现延时错峰上市。
3.3监测预警,加强信息指导和市场调控。整合农业、商务、物价等部门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全市蔬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对主要"菜篮子"产品生产情况、供求信息、价格走势等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并在各级门户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有效引导生产和销售。积极完善“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消费补贴、应急调控等调控政策,要继续落实评价商店奖补政策,支持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失衡、突发公共应急事件时,对生产者给予一定补贴,保护好再生产能力。制定“菜篮子”市场供应应急调控预案,落实猪肉等产品储备制度,做好紧急情况下市场稳定供应的保障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各种“菜篮子”产品保险,尝试开展蔬菜销售保险,逐步扩大"菜篮子"产品保险覆盖面,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3.4严格执法,实施产供销全程质量安全监管。继续扩大推进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工作,加大绿色蔬菜、有机蔬菜认证力度,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批发市场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批市场质量安全检测能力建设,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做好例行检测。加大加快实施《宣城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完成我市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平台建设,要率先建立“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建立蔬菜生产档案,逐步形成产地准出、销地准入、产品标识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依法加强对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种子种苗标准、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兽、渔)药残留限量等标准实施的监督,依法加大“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案件查处力度。
3.5强化组织,构建扶持菜篮子工程建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有效抓好稳保供稳价、市场监管、应急处置等各项措施的落实。要树立大流通的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大户投资“菜篮子”工程建设,特别是要鼓励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境内外客商投资我市“菜篮子”重点项目建设。同时要加强菜篮子产品企业用电、用地、用水、“绿色通道”等各方面的政策倾斜。整合项目资源,把标准化农田建设、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标准化养殖小区项目、沼气工程项目等与“菜篮子”工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作者简介:
王云,女,安徽郎溪人,农艺师,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