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二战后,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场激烈而强大的运动,促进了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随着战后重建的巨大需求,建筑的角色开始从人文主义转向纯粹的功能主义,再加上模糊的政治政策和权力交换,在快速重构破坏土地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的存在和文化内涵,导致出现了一大批同质的大规模生产的城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氛围下,柯林•罗创作了《拼贴城市》,从多方面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书中,他关注教条式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在城市规模上与历史的分裂,并反思了城市规划过于简单化而引起的问题。然而,在当代,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经历或重复同样的错误。尽管《拼贴城市》已经出版了近四十年,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它在当代世界中的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对《拼贴城市》的述评,将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了《拼贴城市》的理论基础,从分析大学城入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价,以供参考。
关键词:拼贴城市;理论基础;当代应用
尽管《拼贴城市》提及的这些发展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采取这些战略,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多的类似城市。可以理解,在尊重其文化存在和历史背景的前提下,建设一座全新的城市要比重新设计和为每个地区制定具体的设计策略容易得多。因此,对于中国这样急于发展经济、渴望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忽视本土文化,建设功能型城市,不仅是打造“易控”大都市的最廉价途径,也是最快捷的途径。最近,北京和上海出现了一场强有力的由政府领导的运动,要求统一非法和合法的店面。在这场运动中,许多生动的商业街区被一堵平庸的砖墙所取代,积累起来的文化内涵几乎被摧毁。这些店面的改造虽然有助于政权控制治安,但却完全切断了历史的延续和地方文化的积淀。这种一刀切的解决方案是社会前进的必要程序,还是经济的催化剂。一个城市应该是某个区域内所有可能项目的集合体,不能从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中孤立出来,它需要时间在周围范围内积累和生长。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城市总是处于一个吸收和放弃的阶段。因此,在当代的背景下,我们极其有必要继续深入学习《拼贴城市》的思想精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1 《拼贴城市》述评
1.1 关于简单化
文丘里在《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一书中指出在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形成一个困难整体的必要性。尽管过于简单化的建筑能够做出有选择的决定,创造出在美学外观上很成功的建筑,但对于一个生活项目来说,它是平淡的。简单化的制造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忽视内在的国内程序和空间逻辑的分歧,文丘里从中得出结论,这些强迫简单化的行为会导致过度简单化。例如,无论项目的范围如何,如果能够充分表达其当代经验的模糊性,就可以实现复杂性,并可能出现矛盾。从表面上看,《拼贴城市》通过研究现代主义反对者试图通过对立的建议来解决由此产生的问题,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起源、思想和缺陷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以救世主自称的现代主义运动努力重新开始建立新的乌托邦城市。然而,柯林•罗认为“滞后的科学概念和…不情愿的诗学承认”导致了这些城市设计方案的失败。在对这种设计整体方法的后现代反应中,柯林•罗建议城市设计必须通过碎片化、“砖块化”和解释的变形来考虑,以产生一个口袋乌托邦的功能网络。
1.2 关于共存
针对当时的城市结构和建筑现状,以及其他主张,柯林•罗提出了一些警惕性的想法。例如,他质疑现代乌托邦城市构建整体叙事的能力,并建议不同的砖块共存以及保留个性。例如,在第二章中,他指出了主街的现实,他说:“它笨拙的,可能是大都市的外表表明了某种坚忍的情绪,一种痛苦的炫耀,它从根本上缺乏成功中获得了最后的尊严。这就是说,虽然主街往往是掩盖现实困难和匮乏的伟大尝试,但这种尝试只能失败。“有趣的是,尽管许多规划和建筑解决方案已经发明和颁布,但许多城市仍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尤其是那些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都很快,同时又在建设新城的城市。回顾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当代城市景观,我们会看到那些宏伟而巨大的城市广场正在被塑造,例如,中央大道过大,造成不整合,被遗弃的开发区正在加深债务危机。
2 《拼贴城市》的理论基础
2.1 现实批判——拼贴城市的背景
2.1.1 对乌托邦的批判
我思故我在。柯林•罗关于《拼贴城市》的论文源于对现实的批判。乌托邦真的衰落甚至倒下了吗?不,即使它已经从“含蓄的,沉思的对象”转变为“明确的,社会变革的工具”,它仍然只是一个“沉思的柏拉图模式,屈服于一个更加有力的乌托邦指令。”而牛顿力学,笛卡尔主义,黑格尔主义带给我们确定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延续了人们对乌托邦社会的向往,导致了一个被共同道德和社会正义所批判的乌托邦。这就是柯林•罗所说的“激进乌托邦”。在柯林•罗看来,他对乌托邦的批判不仅集中在社会层面,同样也集中在现代建筑层面。虽然我们在建筑学领域和其他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技术进步,但从整体上看,现代建筑学的分布式使用和实用化应用是一种倒退。由于现代建筑是豪迈的,带有太多的崇高意蕴,所以它逐渐成为一种投资于无瑕世界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开发宜居世界的手段。柯林•罗说,现代建筑的“目标从来不是为私人或公共资产阶级的欢欣提供一个良好的缓冲的住所。”相反,“它的理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使徒贫穷的美德,一个准伊斯兰存在的最低限度”。因此,柯林•罗批评现代建筑未能提供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2.1.2 传统主义与未来主义
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了各种思潮。在这个领域里,乌托邦的幻想已经演变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意识形态。一种是代表传统主义的“城市景观”,而“科学想象”则代表未来主义。在“城市景观”的理念下,英国乡村、意大利乡村、北非卡斯巴的“五月”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城市模式。尽管规划设计都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但它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模糊的、保守的意识形态。正如柯林•罗所说,“它的倾向是无计划地提供感觉,吸引眼睛而不是头脑,在有益地支持感性世界的同时,贬低概念世界。”另一方面,在“科学想象”的意识形态下,这些建筑是现代的和先进的,城市规模设计为大都市,计算机辅助设计涵盖了大部分工作,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然而,这种未来主义的“科学想象”也因其对社会结构的无知、文化遗产的断续、乌托邦的操纵幻觉而受到批判。正如柯布西耶在他的《辐射城市》中所描述的那样,城市规划师将城市视为特定程序插入的占位符,其使用者就像纯功能驱动的动物。项目之间没有缓冲区,公路成为每个地区的屏障,建筑或多或少都是自主存在的。一切都是新的,没有留下任何过去的痕迹。渐渐地,每一个新的城市都会像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一样,表现得像一个只追求高效率而不追求住宿质量的完美城市。
2.2 共存——拼贴城市的实现
实现理想社会的策略是什么?似乎柯林.罗暗示了我们规则,他说:“呼吁秩序和混乱,呼吁简单和复杂,呼吁永久参照和随机发生的共同存在,呼吁私人和公众,呼吁创新和传统,呼吁回顾和预言的姿态。”
2.2.1 新旧并存
虽然柯林.罗似乎对乌托邦主义和现代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实际上他倾向于新旧并存,他称之为“砖瓦分割”。
当柯林.罗面对“城市景观”和“科学想象”这两种极端意识形态时,他正在寻找一个平衡点,使这两种意识形态在这一悖论和困境中相互妥协,实现共存。他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建议,就是在尊重过去的基础上理性地展现未来。这似乎是拼贴城市的起源。柯林.罗认为,一座城市应该被视为一座博物馆,在每一个历史时期,记忆都会留在城市的历史中。因此,一个城市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不断的、不间断的、有机的过程。任何人都无权改变这一程序。
2.2.2 “客体危机”与“肌理困境”的关系
在第三章“对象的危机:肌理的困境”中,柯林.罗运用格式塔的技巧,通过大量的图形-背景映射来评价城市文脉。通过创建这些数字地面地图,柯林.罗分析了许多街区布局和规划模式。他透露,现代城市最大的问题是,现代建筑和街区不再具有传统城市那样的封闭空间的能力。每栋建筑的行为都像一个物体,只是与相邻的建筑有关联,更不用说具有将自身与更大的周围环境连接起来的能力了。这就是“客体危机”与“肌理困境”的关系。考虑到这一点,柯林.罗提出“与其希望并等待对象的消亡(同时,制造出无与伦比的丰富版本),在大多数情况下,允许并鼓励对象在流行的纹理或基质中消化可能是明智的。”
2.2.3 共存的意义
因此,拼贴城市思想可以看作是城市理想与变形的结合体。它永远不会同意极端的乌托邦主义,然而,它也不会绕过乌托邦主义,这就是拼贴城市共存的意义。正常而又模棱两可,究竟是什么因素构成了我们生活空间的现实?《拼贴城市》中提到的共存似乎意味着设计空间的真实性(空间质量)不是由设计师的缜密逻辑决定的,而是由新旧结合决定的。在这里,拼贴更像是一种策略,而不是描述。虽然拼贴的理念支持乌托邦的幻想,但它也能够刺激现实,包括变化、运动、活动,最重要的是历史。
2.3 异质聚集——拼贴城市的形态
在方法向思维概念的升华过程中,“拼贴城市与异质聚集”的核心思想显现出来。
2.3.1 关于“刺猬和狐狸”的理论
柯林.罗借用了以赛亚关于“刺猬和狐狸”的理论,并用这一理论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这里,“刺猬”代表的是一元论,它只“关注单一观念的首要地位”。柯林.罗以凡尔赛宫为例,因为它是“总体建筑和总体设计”的展览,更是代表了权威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福克斯”代表的是“专注于刺激的多样性”的多元主义。哈德良别墅被视为“狐狸”的完美典范,因为它试图消除任何控制思想的支配,在协调冲突的同时又不失建筑的崇高理想。
2.3.2 多元化不仅存在于建筑内部,也存在于城市中
原来,城市是一个异质的聚集体。它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重驱动力下发展壮大。柯林.罗认为,多元复合的“拼贴城市”正是对这种城市状态的积极回应,这种回应映射在价值观、专业理论、执行力等方面。因此,拼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这也是对建筑和城市运行逻辑的正确理解,它将不再被视为一个由孤立的简单堆积而成的静态实体,而是一个由多种形式的联系和活动组成的动态网络。
大学城的异质聚集思想不仅体现在大学城的城市观上,而且体现在大学城的社会价值上,即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柯林.罗试图将这种压抑从现代主义道德中解放出来。虽然其策略是美学,但其目的是政治的,因为其内涵是使中产阶级能够处理他所认为的政治极端主义以及这种极端主义的经济、技术和美学倾向。
3 城市更新的再思考——拼贴城市的当代应用
当我们作为读者,从当代的角度来审视柯林.罗关于大学城的论文时,许多学者对大学城的定义、适用范围和二维分析的局限性提出了质疑,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当今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的现实问题来看,西方工业化时代的历史理论是不公平的。我认为拼贴城市的现实意义更在于促使我们对当代城市的发展进行反思。
3.1 对于城市更新的反思
二战后,许多国家为了从战后恢复经济,纷纷制定和颁布各种计划和政策,然后通过土地开发来解决城市内部衰败和经济衰退的问题。早期更新的手段往往是大规模的重建和重建,以实现土地的置换和功能的提升,但这种行为却导致了城市环境的非人化和城市空间的单一乏味。这种转变使人本主义思想重新得到反思和多样化。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大规模的重建破坏了建筑的色彩和动态特征、城市空间和地方文化以及资源和财产。此外,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也指出,城市更新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的,但它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是同一种形式。这些类型的改造无目的地集中资源,集中破坏城市的有机功能。
3.2 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反思
这些反对大规模复制粘贴城市更新,倡导更新目标内容的多元主义思想,正是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提出的。中国的城市现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更新,似乎也在重蹈西方早期犯下的覆辙,特别是在电力体制、集中强制性效率等特点上,把“刺猬”思维推向了更极端的境地。正如我们经常谈论的北京传统印象,它代表了一个适当的模式拼贴城市。然而,仅仅半个世纪的变迁,北京已经没有了牌坊,没有了长安门,没有了古老的城墙,那些诉说着城市历史文脉的都不见了。除了长安街的残迹,不断地表现出“某种坚忍的心情,一种苦涩的浮华”。现在的北京更像是一个纽约的复制品,一个发展不好的东京或贫穷的香港。这也正如,保罗•安德鲁的国家大剧院和库哈斯的中央电视台大楼,太像一座独立的建筑,存在于自己的世界里,打破了风水文化的传统象征。
4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筑是过去历史、文化和运动的积淀。因此,它有能力通过沉默的外表来掩盖隐藏的过去。虽然时间赋予了它讲述历史的能力,承载着记忆的力量,但这种力量是如此脆弱。不仅仅是北京,现在我们生活在的每一个历史名城正在经历大规模拆迁和建设。在一元论的思想指导下,城市改造脱离了对多样性、差异性和历史以及文化特征和过去记忆的思考,进一步导致城市社会网络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城市被破坏、分散。这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毁灭的时代。当我们梦想着经济的发展和乌托邦城市的建设时,我们也在将沧桑与城市风貌的优雅分开。历史和现实的悲剧经验给领导、建筑规划者敲响了警钟:盲目追求建设速度和个人素质,忽视多个城市的文脉和内涵,最终会使城市陷入危机。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反思和再反思的阶段。也许我们应该放慢发展的步伐,思考如何保护和发展,如何引进新的、拼贴的思维,如何让过去服务于现在。
参考文献:
[1]Collin Rowe,Collage City,The MIT Press;1978,1984.
[2]Robert Venturi,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2nd ed),1996.
[3]Jane Jacobs,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y,1961.
[4]Lewis Mumford,Culture of cities,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