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职业院校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王云飞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 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本文分析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提升措施
        引言:就道德而言,它实际上是一种为经济关系规定的以善恶为基本范畴的社会意识,其渗透在人的观念、关系与行为之中,并存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一切方面及一切领域,也是社会生活对人们的要求。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道德已渗透和关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对于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都非常重要。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普遍差,这也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这里所说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实质上也就是指德育的现实功能与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究其原因,造成德育教育实效性差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个大的方面就是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另一个为院校自身德育教育不足的因素。
        一、德育教育效果差的主要原因
        1.重教轻育思想没有改变。学校的中心工作一般就是教学,但是教学活动并不是办学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一个手段而已,其最终的根本任务实质上应该是育人。很多学校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只是强调“教书”问题,并不重视“育人”问题,只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主要目的。而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就不关心了,有的也只是流于一种形式。如此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只是一个劣质品或危险品。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即使掌握更多的知识对社会也没用,甚至造成的危害更大。不少院校的老师也普遍认为,学校德育是德育部门、德育教师的事,而德育通过学校开设的“实体德育学科”来完成,这与其他部门、其他人员、其他课程没有任何关联。显而易见,给予该思想的影响,进而导致很多学校的德育与智育严重的分离,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差。
        2.教学方式与手段依然落后。据本校的调查了解也可知,现在教师和学生也都普遍认为德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这也是影响德育实效性差的一大原因。在教学中虽然早就用了多媒体和课件,但是课件也等同于简化的教材了,且教学的活动过程也都是由教师所掌控着,其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教育的状态下,学生的任何想法和观点在教学中也无法得到表达。同时还发现,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就有很多学生主动乐意的与教师去交流。当对教材上的理论有的并不认同,甚至对教师的一些观点有自己的想法时,就想通过一些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教师。而在德育教学环境下,这是非常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进而也导致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施教了。
        3.所选德育教材单调。现德育内容主要是通过教科书承载的,显然呈现出了德育内容的方式较为单一。从学生的观点看,普遍认为道德教材内容空洞和老化。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5G时代,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很方便、快捷地获取到很多最新的消息与事件了。在道德教材中所列举的一些事例,也都是几年前,甚至更远的时间,因此学生也根本就不愿意认真去阅读教材了,进而也没了德育的实效性了。显然,要想提高学生德育教学的实效性,第一就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德育教育的兴趣,这样任课教师只有寻找到更丰富多彩的道德教材,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4.德育内容与社会活动不一致。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的确与社会脱节,而在每一科目中也都普遍存在,其中的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突出。然而,德育教材中所叙述的基本上都是美好的状态,现实上却很少涉及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这让学生感觉到道德教材中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自己实际所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两个截然不同界面,甚至有时感觉是完全对立的现象。
        二、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1.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指导。

就道德教育来说,它就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进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不能把德育教育当作一门课、一些教师、一个机构就能完成的任务的错误认识。对此,一定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应该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彻底改变德育与智育的割裂局面。作为任课教师,都应当在“育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从所担任的学科中发掘到本学科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德育的间接性和渗透性优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德育教育。对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都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并且要把改观念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在学校形成不仅注重知识教育,同时还注重德育教育的风气,这对增强学校的竞争优势还有利。
        2.大力增强辅导员的队伍建设。一般任课教师在课后很少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而学生主要还是由班干部和自身进行管理。这种学生对学生的监督根本就没起实质性的作用,进而导致了很多学生认为自由了。由此很多学生出现逃课,特别是那些认为对自己是没用的课(如德育课等)。对此,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平时多了解班里的情况,出现学生的错误行为应及时进行批评和教育,尽力帮助分析某些想法的错误性,劝诫及时改正。同时,学校教务处应在优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上下工夫,使其得到不断优化,保证德育教育有序、有效的开展。
        3.有效强化班干部的职责。学校的学生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组织单位,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班级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德育教育,所以学校都要抓好班级的德育教育工作。在大学中,对班级进行管理的主要还是班干部。作为一个班级,能否有良好的班级班风,这与班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关系。班干部必须能在很多方面起到表率作用,如此才能带领别人去努力学习。因此,班干部应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与科学素质。
        4.将学生的表现量化作为成绩。对学生考核,不仅是考查学习效果的一个手段,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德育课程的考核就应有别于其他课程的考核方式。除试卷成绩外,还应考核学生平时表现。这既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也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榜样的示范。
        5.加大学生社会活动的网络监管。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给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学生可方便地从网络接受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此丰富知识面,并拓宽视野;同时,网络上一些低级的、错误的和落后的信息也会冲击着学生,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都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应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堵塞不健康的舆论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增强道德辨别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道德水平。
        6.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的三方德育网络。“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大力提倡。而德育教育则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形成的。既不能速成,也不能强制去遵照执行。德育教育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属性,也不可通过几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共同协助完成。关键就是要由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好的道德环境来影响他。
        结束语:总之,提升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需要社会化的推进工作,要以学校为中心点,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教育网络建设,才能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收到的效果才能最好。
        参考文献:
        [1]李艳丽.论高校继续教育中德育实效性差的原因与提升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12,8:6-7.
        [2]王德侠.军校学员政治素质提升机制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3:15-18.
        [3]王德侠,杜军文.以多重手段增强学员政治理论教育效果[J].中国教育科学,2009(12):34-36.
        [4]任清云.关注学生道德需要增强德育实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