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能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为了深入探索煤矿双重预防机制,参照《煤矿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实施南》(下文简称:《指南》)得出了更清晰的思考方式,该指南进一步指明了双重预防机制发展的新的方向。该机制有关的信息系统的更新为V3.0版本,其进程已经持续一年多。然而,根据深入调研和评估发现目前该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存在部分问题亟需进一步地解决。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预防机制;建设;问题
引言
我国煤炭行业一直实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48起煤矿事故,死亡74人。为了有效遏制特别重大事故的发生,仍需要不断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鼓励煤矿建设生产标准化,贯彻落实“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的工作机制。目前学术界对于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机制进行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信息设备研究以及双重预防机制的内容、流程和应用等方面。
1基本概念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健康损害和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煤矿危险源一般分为4类: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缺陷。危险源的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一般来讲危害程度大或损失大的危险源危险性大。风险:广义的风险指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是指事件产生了人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煤矿中所说的风险是狭义的,是指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故后果的组合。组合的值越大风险越大,引起的后果越严重。隐患:指矿井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隐患的实质是对危险源管控措施失效,风险大的就形成了重大隐患。
2煤矿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问题分析的对策研究
2.1排查治理隐患的效果较低
第一,深受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影响,使得对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的效果较低。虽然各个煤矿企业在对隐患排查以及治理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还是未能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比如,过于担心排查出来的隐患会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无法正确认识隐患和事故的关系,而往往只有真正正视隐患,有效地排查和治理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应让所有参与者真正认识隐患,将隐患尽可能地消除。第二,无法统一重大隐患的确定。基于相关的文件标准,应参照《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以及《煤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对重大隐患进行区分确定,并且不能随意地改动和缩小范围。伴随着新的文件确定,重大隐患的辨别应随之更加清晰。第三,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当隐患被检查出之后还应充分落实责任到部门、到个人。设置合理的层级负责部门对隐患进行治理和负责。应充分参照分级督办、分级治理以及分级验收的一贯原则。当确定A级或重大隐患时,当煤矿企业有上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技术相关的管理部门时,可由矿长对隐患的治理进行组织负责,对没有上级管理机构或未设安全技术相关管理部门,可由矿长负责对隐患的治理进行组织负责。与此同时,专业分管的负责人负责具体的治理,矿长进行督办以及验收,并向地方上的有关安全监管监察的部门对治理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汇报。而对于B级的隐患,可通过专业分管负责人进行组织治理的方式,专业科室负责具体的隐患治理,并且分管负责人负责督办和验收。C级的隐患则是由区队的负责人进行组织,同时由煤矿安全管理相关的部门进行督办,最后由专业科室对治理的情况进行验收。
2.2煤矿安全双重预防管理作用机制分析
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中,第一阶段开展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辨识危险源、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执行标准和措施。但在实际作业中,即便当辨识出的危险源已全部被控制,仍会有尚未辨识的新危险源出现,于企业而言,新的危险源尚未清晰,因此无法采取有效的安全规避措施,隐患则不可避免地出现,根据上述的“海因里希安全法则”,事故会随之发生。第一道关口,即危险源管理阶段,对应的是稳定的安全系统,此时企业的主动性最强,切断危险源至隐患这一关口主要依靠风险分级管控,具体程序包括:确定风险点、辨识危险源、风险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和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在确定风险点这一环节中,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且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企业应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及后果、风险等级等内容的基本信息建立风险点统计表;继而对每一风险点可能出现的危险源按照人、机、环、管进行分类辨识,辨识危险源时,要涵盖已发生过事故的有害因素、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存的有害因素,以及作业活动发生变化、设备改进、报废、新购活动后会产生的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源后,企业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应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的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评价。接着对于已经识别出的危险源可以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活动来消除或降低风险,如完善工程技术措施、健全培训教育措施、增加应急处置措施和强化个体防护措施等,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增加补充建议措施并实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此后,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标示,实现分级管控。最后在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不仅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也可得到改进和完善,企业整体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2.3如何运行双重预防机制
运行方式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落实风险辨识内容。首先要建立双重预防机制工作责任体系,由矿长全面负责,分管负责人负责分管范围内的双重预防工作,建立并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工作制度,明确双重预防工作的范围、对应方法,双重预防计划、执行的管控工作流程;其次要针对矿井重大危险因素编制年度风险辨识评估和相对应的管控措施,并明确需要编制专项风险辨识评估的范围;最后对年度风险辨识及专项风险辨识评估后编制的管控措施进行检查落实,并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问题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进行整改。二是对隐患问题进行分类及闭环管理。安全管理人员日常的隐患排查及安全生产标准化检查发现的隐患问题及时汇总,并由专人将隐患按专业和“D=L×E×C法”进行风险等级分类后,落实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明确整改方案和整改日期,最后按照风险等级从大到小的顺序,不断跟进督促整改,直至闭环。
结语
通过整体分析危险源理论和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的作用原理正是根据危险源、隐患和事故三者的关系而起到预防作用,危险源管理不到位,隐患才会出现,隐患管理不到位,事故才会被诱发;且企业在进行隐患排查时可从人员、机器、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出发,逐一排查。在明晰了危险源管理和隐患管理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的关系后,下一步将研究企业如何具体地通过上述4个隐患类别进行高效地排查,以及在隐患排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同质因子耦合或异质因子耦合情况。
参考文献:
[1]陈友良,李振涛.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管理系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11):2.
[2]龚远平,阴彬,杨建业,等.大型水电工程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白鹤滩水电站为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20,16(2):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