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李燕婷
[导读]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价值认知、教学管理、教学联动、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四川工商学院  四川眉山  620000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价值认知、教学管理、教学联动、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着力于疏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堵点、阻点,努力突围课程思政的实践困境,从而系统、有效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实现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大思政”育人成效。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问题;优化措施
        1 “课程思政”的本质
        1.1“课程思政”的内在属性
        “课程思政”本质上还未脱离教育的范畴,根本目标和落脚点依然是立德树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各类课程中来,对课程的思想政治因素进行充分挖掘,是实现专业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共同提升的有益探索,是高校将教育理念升华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项微型实践活动,也是一门小型教育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更能体现出学校的教育理念。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是教书育人,而所有高校教师需要在保证本专业课程质量的同时要将“课程思政”穿插到每一个细节中来,切实实现高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作为托底工程,重点解决好如下问题:一是做好课程协同工作,扎实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将思想政治课程从“孤岛”中解救出来,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步进行,形成全方位、全员参加和全过程的教育新格局。二是做好课程与育人的融合工作,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教育与育人的脱节,严重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高校需要充分考虑价值引领与知识传输的系统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主线来进行知识的传输。
        1.2“课程思政”的特征
        (1)目标的落脚点在德育。“课程思政”追求的是课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了将高校课程的教育性升华,将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其目标是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追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德国著名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所以,这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高校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权衡育人与教书的关系,在做好知识的传输的同时,还要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新进的思想文化、党执政的拥护者。承担起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责任,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2)方式更加隐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思政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通过向学生传输知识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性质更加明显。“课程思政”注重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渗透的途径来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性质上更具隐蔽性。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隐蔽、含蓄的方式,在文化、管理、制度等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受教育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2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问题
        2.1 部门之间合力尚未形成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需要全校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但在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存在沟通不畅、责任分化不清,导致“各自为政”现象出现。各学院因学科、专业不同,涉及课程思政的选择、设计、执行情况出现冷热不均现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协作意识不够,未能就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行真正的交流与探讨。

且有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科研、职称评定,将思想引领全部转嫁至学生工作队伍,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未真正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发挥不足。
        2.2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丰富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专业本身的内在价值、发展前景及其与国家发展战略方向上的吻合度,并根据专业特色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课堂设计等内容。目前课程思政的开展还是以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学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课堂不够生动,不够有活力,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真正体现出“90后”和“00后”的青春活力。在第二课堂教学中,也多以传统意义上的活动为主,往往忽视了价值引领的注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教育效果未能达到理想状态。
        3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1)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效开展的前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开展的深度及效度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同程度。一是推进课程思政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促使各专业课教师乐于、善于、敢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二是矫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直接导致教学实践态度、思政要素渗入程度以及教学目标达成的效度。因此,要引导专业课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意旨,深刻理解培养专业知识兴趣、积淀行业专业情感、弘扬专业先驱精神与专业课知识讲授、专业能力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深刻理解课程思政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由此,有效纠正部分专业课教师关于课程思政干扰专业课教学活动、弱化教学效果的错误认知,进而积极主动地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2)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组织及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主体方面,要注重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实施进程中的协同引领作用,积极构建思政课和其他各类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建设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在教学内容管理方面,要明确学校所有专业课都应有的职责和功能,注重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照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全面修订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属性的课程群编制课程思政的教学指南。针对不同学科属性的课程,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要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健全课堂教学管理办法,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制度,建设思政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制度,从组织层面推进落实课程思政主管领导教学督导听课制度,逐一梳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思政元素育人的节点,细化课程思政的具体教学目标和流程,制订有关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规范的章程,实现有章可循的规范化教学。
        结束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已经积累的经验、成果,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成长。高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共性问题,各高校要针对共性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和突破口。笔者从部门之间合力尚未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不丰富、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欠缺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目前制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等具体措施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在高校落地生根,真正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展伟.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规训功能[J].理论探讨,2019(4):140-144.
        [2]郭文蓉.“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课堂实践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观察,2019(23):104-1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