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区太平街道畜牧兽医站 山东济南 251407
摘要:人工授精技术是养猪业实用性极强的一种妊娠控制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养猪场饲养公猪的数量,节约人力和饲养成本,还能减少由于自然交配导致的疾病感染,提高母猪的受胎率,增加养殖效益。这就需要加大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强精液质量监督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并制定奖惩机制,按照技术操作规范严格执行,让猪人工授精技术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现主要分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猪人工授精技术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词:猪;人工授精;问题;对策
1 影响母猪人工授精受胎率的因素
种公猪的体况和营养直接影响种公猪的精液质量,种公猪过瘦过肥都会使精液质量降低,同时过度采精也会降低精液质量。种母猪摄入的营养不足,不科学的饲养管理造成母猪体型乏瘦或肥胖,都会影响其发情、受孕以及早期胚胎的成活率。选育的母猪先天输卵管堵塞或后天饲养管理不当引发的子宫内膜炎或其他生殖系统疾病也都将影响母猪的受胎率。采精、制精这一系列人为操作过程的科学规范是保证母猪受胎率的重要一环。整个采精、制精流程要在严格的无菌环境下进行,采精制精的器具消毒不严格不仅会造成器具污染,影响精子活率和母猪受胎率,还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同时单一使用外部观察法、公猪试情或压背方式查看母猪的发情情况,很可能因发情鉴定和输精时间的掌握不准确而造成误配或漏配,这将严重影响母猪受胎率。如果母猪患有子宫内膜炎、卵巢囊肿等繁殖障碍疾病会造成母猪不能正常发情或屡配不孕。病毒性因素引发的猪瘟、乙脑、巴氏杆菌病、蓝耳病、细小病毒病和伪狂犬病等则会使后备母猪配种后容易返情,即使成功受孕,也可能会导致胚胎的早期死亡,减少产仔数量。
2 促进猪人工授精技术全面推广的相关对策
2.1 建立科学完善的技术标准
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内容进行执行。技术推广工作在开展期间还需要对实验室和供精站进行改造升级,保证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也要保证实验室内的干净整洁,对应用的设备器械要定期进行消清洗,保证猪人工授精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对生猪精液也需要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精液的质量和品质,对畸形情况进行有效控制。另外,要制定科学的市场准入机制,对应用的各项设备和技术要进行定期检查,为技术推广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2 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这项技术的重视,明确其在生猪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根据猪人工授精技术应用的实际需要加强设备建设,同时购买高质量种公猪,要对公猪的生产性能进行检测。可以成立专门小组负责这方面工作,对猪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进行科学指导,加大技术的推广力度,保证技术推广效果。
2.3科学建设供精站,加强市场管理
在建设供精站时,需要结合本省猪人工授精的站点建设标准来进行建设,确定位置合理,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完善仪器设备。在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对站点进行考核审查,验收合格后才能下发许可证。对供精站也需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精液质量,为猪人工授精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不达标的供精站需要应用法律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约束和管理,保证猪人工授精市场的有序发展,以此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2.4 科学建设种公猪站,加强市场监管
在建设种公猪站时,应确定位置合理、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完善。建设完成后,相关部门应对站点进行审查考核,验收合格后下发许可证。并对种公猪站进行不定期检查,对不合格站点应用法律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约束和管理,从而保障猪人工授精市场有序发展,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2.5 加强猪人工授精
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在开展培训工作的过程巾,应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高从业人员的动手操作能力,熟悉人工授精的主要流程,对各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猪精液质量,保证人工授精效果,为该项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发挥出全部作用。要想进一步提高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效果,还需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猪精液生产人员和授精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保证人工授精流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在开展培训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明确猪人工授精的主要流程,做好公母猪饲养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进行控制,对应用的设备和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在母猪发情时能够准确鉴定,并做好后续的检查的工作。在进行以上内容的培训时一定要保证理论技术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这样才能提高猪精液的生产质量,保证人工授精效果。
2.6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在猪群饲养管理中预防猪只发生疾病的主要手段是提高猪体对疫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所以需要供给优质全价的饲料营养,满足猪群生长发育的需求,避免发生营养缺乏引起的各种疾病。同时在饲喂过程中需要严格检查饲料形状和颜色,严禁将霉烂变质的饲料饲喂给猪群,因为猪群采食霉菌毒素超标的饲料后,不仅引起霉菌毒素中毒、体质下降,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而且霉菌超标还可以引起机体免疫抑制,进而导致猪群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4]。提供给猪群良好的环境条件,做好冬季防寒保暖工作和夏季防暑降温工作,避免猪群受到冷应激或热应激。加强通风管理,保证舍内空气新鲜充足,垫草干燥干净、阳光充足,并促使猪群适当进行活动,有利于增强猪群体质和抗病能力。
2.7 科学建设供精站,加强市场管理
在建设供精站时,需要结合本省猪人工授精的站点建设标准来进行建设,确定位置合理,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完善仪器设备。在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对站点进行考核审查,验收合格后才能下发许可证。对供精站也需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保证精液质量,为猪人工授精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对不达标的供精站需要应用法律制度对其进行严格约束和管理,保证猪人工授精市场的有序发展,以此促进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
2.8 定期观察猪群
加强日常管理,每天认真巡视猪舍,观察猪群体表、采食、饮水和精神状况等,一旦发现有异常病症应上报兽医技术人员及时追寻原因和诊断治疗。对于种用价值较高的猪群应每天上、下午逐头进行体温测量,并将检测的温度绘制成为热曲线波型,这样在猪群没有其他异常情况下,就可以在潜伏期或前驱期尽早发现病情,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无谓损失。检测温度应做到定时,因为外界气温、猪只采食、饮水、运动等都会对体温有所影响,并且猪只个体之间也有体温差异,因此在汇总温度时需要将特殊情况考虑进去,以免产生错误判断。另外可以认真观察种公猪的性欲、射精量和精液品质等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结束语
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生猪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公猪的利用率,降低成本上的投入,同时也可以实现安全生产,对疫病的传播进行有效控制,整体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中存在设备质量不合格、操作流程不达标、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阻碍了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这就需要加大技术的推广力度,保证操作流程的规范性,加强精液质量管理,并按照技术规范进行严格执行,以此促进猪人工授精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安军,刘兰.猪人工授精的关键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20(5):58,34.
[2]贾俊岭,汤伟.谈谈猪舍空气过滤设施对控制猪生殖与呼吸症候群的应用及效果[J].兽医导刊,2019(14):233.
[3]赵继宁,郑增忍.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国际规划与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20(12):37-38.
[4]朱建国,张任娜.对集约化猪场疫病净化关键措施的探讨[J].中国猪业,2018(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