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蕾
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省深圳市518000
摘要:在新形势下统筹开展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对地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地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方面现状及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开展地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总体思路、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探索整体保护、系统治理的有效模式,以期为地区乃至全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
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也是水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水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各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资源要素,还是促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稳态和相对平衡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水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污染情况日益凸显,水生态系统的破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须加大水污染与生态修复研究力度,探索出更具专项性及科学性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路径,保证水生态环境稳定健康。
1水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修复的重要性
面对生态地位极其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省情以及任重道远的生态环保工作,如何巩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以点带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现“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亟须破解的难题。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形成长效机制,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把解决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既及时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切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彻底改变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实现永续发展。
2地区水生态环境现状及特点
2.1面临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的双重压力
受气候变化影响,流域上游水源来水量难以保证;受经济发展牵制和节水手段制约,下游水资源需求压力不断加大,废水处理回用水平不高,部分废水尚未实现达标排放有效利用,加剧了资源短缺水压力。此外,受降雨少、蒸发大的气候条件和地下水超采等人为因素影响,近年来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化度不断变大,部分地区水质状况持续恶化,加剧了水质型缺水的压力。
2.2农村饮水工程体系不完善
地区国土面积大、人口少、居住分散,已建成农村饮水工程除敦煌市城郊乡镇全部并入敦煌市城市管网外,其余农村供水的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明显不高;饮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不够,农村饮水安全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不相适应。
2.3先进的管理体系和多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地区水环境问题并非简单的水环境单一要素问题,而是与山、林、田、草等多种生态要素密切相关的。目前地区贯彻“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刚刚起步,各生态要素整体性、统筹性的保护修复尚未能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得到改变,水环境管理目前以水务局为主,其他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存在,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
3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
3.1完善生态环保制度,健全行政监管机制
在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中,建立地方党政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和四大班子成员联系包抓责任制,建立固定督查人员、固定督查区域和每月至少明查1次、暗访1次的“双固定、双督查”机制;提高县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类指标赋分权重,充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同时亟须把有效做法制度化,把成熟经验常态化,建立领导干部分级分片分行业包抓督办机制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评价制度。另外,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细则,定期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和“回头看”,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工作开展专项督察。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诚信“红黑榜”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红黄牌”管理制度,靠实企业主体责任。研究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与执法能力建设规划,完善全省监测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和调度制度,着力提升市、县两级监测、执法装备水平;以数字化建设为核心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举报投诉以及排污单位用水、用电、用能等数据资源关联分析,推动与“互联网+监管”平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探索建立部门之间、省市县之间大数据平台信息共享联通机制,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分析异常数据,加强溯源排查,实现监管信息智能推送、问题排查快速联动、执法检查智能触发、违法行为高效查处。
3.2部门联动,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按照“渠道不乱、集中投入”的原则,统筹原属于各职能部门的高效节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和河道治理等各类专项资金,整合形成地区水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管理方案,提高治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二是建立形成地区水生态环境治理统一领导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财政局负责项目库和专家团队的建立、资金筹措管理、考核评估等,水务局负责水资源调配、河道整治等,生态环境局负责水污染防治,农业农村局负责农业节水、农村面源整治等,住建局负责城镇污水治理、城镇面源整治等,自然资源局负责水土保持等。三是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以地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作为实施主体,抓好项目谋划、方案编制和组织实施等重点环节。四是推进多规合一,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地区精准扶贫、国土空间规划和防风固沙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推进项目的融合发展。
3.3开发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区域水环境管理业务实际需求,以实现水环境质量综合管理为目标,构建了区域水环境管理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方法,开发了水质评估预测、污染源动态管控、遥感监测、监督投诉举报、信息公开等功能模块,实现了污染排放热点区域识别、监测断面水质预测、断面水质达标考核、突发性断面水质变化预警、基于水质的污染源排放动态管控、黑臭水体空间分布识别、河湖缓冲带土地利用变化监测、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评估、水质水量动态模拟、投诉举报深度分析、舆情文本数据分析等功能,并集成了“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模拟预测子平台和流域环境风险决策支持系统及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子平台。
结束语
以污染源高效管控和水环境承载力优化调控作为当前流域进一步提升水环境品质、保证水生态安全的核心途径与重要抓手,通过构建缺水型河湖湿地水系的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方法,完成了水生态功能四级分区、水环境功能定位、水质目标与水质现状评估;构建了长时间序列的流域污染源数据库和流域污染源清单;通过基于水质反演的多准则、多指标、多污染源总量分配及动态管控技术,建立了流域污染物总量—水质响应关系模型,确定基于水质目标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并构建了基于水质目标的排放标准体系;构建了流域水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完成了主要流域承载力预警评估,提出了流域产业与水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和建议;构建了支撑流域综合管理的流域水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平台,支撑流域水环境质量综合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高效化的新模式迈进。
参考文献
[1]高永强.关于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实践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12):188-189.
[2]吕江茜.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探讨[J].环境与发展,2020,32(07):186+188.
[3]吴茂仓.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1):19.
[4]王泽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关键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44(02):183-187.
[5].水利风景区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09):7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