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协同管理平台在EPC项目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7期(上)   作者:刘一凡
[导读] EPC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三阶段工作均由总承包商统筹安排,
        刘一凡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EPC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三阶段工作均由总承包商统筹安排,该模式不仅可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还可提高项目的经济性。因此,该模式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是继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之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推广BIM技术的应用。可以预见,在EPC项目中引入BIM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大趋势。但是,BIM作为这一种新技术,它的应用也必然存在着众多风险因素,对BIM技术应用中的风险问题研究也成为不少专家学者研究热点之一。
        关键词:BIM协同管理平台;EPC项目;应用
        引言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当下建设行业流行的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项目建设的生产效率作为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是基于土木工程项目各项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模型,采用仿真模拟表达建筑物所呈现的的真实信息,其基本上涵盖了每一个应用方向、专业的任何阶段,各参与方可以借助BIM搭建专有信息共享平台,进行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BIM技术所倡导的思想与EPC总承包项目的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模式的特点非常契合。
        1EPC项目概述
        EPC所指的是工程项目承包商根据合同内容中的相关约定,针对设计、采购、施工以及运行等工程环节展开全过程管理,也可对其中的若干阶段进行承包,此种建设模式需要涉及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施工进度以及建设成本等。对于EPC项目而言,组织设计工作要表现的更为复杂,同传统类型的建设模式存在一定区别,设计工作中可能会包括工程项目的整体策划、施工步骤计划、材料设备采购计划等,在施工管理的范畴中,除去基本承包模式中所包含的施工环节外,同时还涉及设备安装、试运行以及员工培训等多项内容。不难理解,EPC项目更像是一个大杂烩,总承包商所肩负的责任更重,因此务必要从整体角度出发来制定符合集成管理要求的优化方案,合理利用先进技术,促进设计、采购以及施工这三个主要环节的相互关联,在保证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业主所要承担的风险,并为自己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总体而言,EPC项目主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EPC合同与固定总价合同较为接近。第二,EPC项目的总承包商负责承担各项项目风险。第三,EPC总承包商对整体项目负有集成管理责任,对设计、采购、施工、竣工等建设施工全过程负有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的控制管理责任。
        2BIM协同管理平台在EPC项目中的应用
        2.1设计管理
        2.1.1BIM建模
        建模过程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和设计图纸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BIM模型。工程建设前期可利用具备可视化功能的三维模型,实现对工程各阶段施工作业的模拟分析。并根据分析反馈结果,对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专业矛盾问题及风险问题进行合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确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案并进行应用,以确保工程进度合理性与工程质量安全性。
        2.1.2碰撞检查
        利用BIM模型的可视化功能,可以实现对各专业碰撞问题的动态检测,如及时发现混凝土构件尺寸之间存在的碰撞问题或预埋管道与构件之间存在的碰撞问题。根据分析反馈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以防止后续出现返工。
        2.2采购管理
        将BIM技术应用于EPC项目采购阶段中,可以有效规避在工作期间所存在的协调、索赔问题。如总承包商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缩短项目工期。从客观角度上看,设计、采购与施工整合基本可以视为EPC模式的核心要点。

若想确保EPC模式可以有效作用于房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就必须注重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尤其是采购管理。在采购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可利用BIM信息协同优势,实现对采购管理工作的全周期管理。在施工设计阶段,管理人员可以对材料和机械设备等进行调研分析,并根据分析反馈结果对房建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进行总结归纳,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动态掌握项目施工建设所需要的资源。除此之外,管理人员可根据设计与采购工作对施工可行性的影响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并将分析反馈结果传递到采购管理中,对现场所需的资源情况进行明确掌握,以避免出现采购成本费用增加问题。最重要的是,将BIM技术应用于EPC项目中,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设计、采购与施工之间的交叉互动,为后续项目质量目标及进度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保障。
        2.3施工阶段管理
        进度管理方面,数字建造平台在4D进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计划动态管控,落实分层管理、全员参与的计划管理理念,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BIM等技术,通过计划编制、计划调控、进度反馈及智能预警、计划与BIM构件双向关联等建立计划管控体系。
        1)进度计划的自动层级分解当完成施工进度总计划,自动将总计划分解到每个周期(年计划、月计划),根据部门人员架构及属性,分配到用户,用户根据分配的计划细化,形成个人的阶段性计划。
        2)模型-计划双向关联在市场常见的计划关联模型的基础上,模型-计划双向关联功能,可以通过BIM模型查看相关施工区域的所有关联计划,有利于针对性的部署决策。
        3)变更模型及计划的自适应匹配当施工模型更新版本时,无需重新关联模型,系统自适应比对变更模型和计划的编码关系,由于系统具有相应变更的模型版本的保存功能,比对中可将变更部位、构件标识出来,提供高效快捷的可视化效果。另外,当二维计划节点发生变更时,系统同样保存变更的二维工作计划版本,自适应地比对变更的计划和相应模型,可以直观有效地修改进度计划,查看更新后的计划,动态评估施工计划的可行性。
        质量、安全管理方面,数字建造平台在各方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建立质量问题整改流程及安全问题整改流程:①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缩短质量问题、安全问题的反馈流程;②基于轻量化BIM模型,实现EPC项目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可视化;③统计问题数据,展现宏观数据,方便管理决策。
        1)基于BIM平台的管理集成根据施工现场管理流程,将施工过程质量、安全管理流程纳入数字建造平台,进行施工现场质量、安全问题的集成管理。
        2)BIM模型与现场管理数据交互BIM模型与现场施工管理数据交互,可直接在平台上发起施工管理流程,且都与相应的BIM模型构件进行对应挂接。流程相关人员根据现场对应的施工状态,通过数字建造平台进行信息交互,并基于BIM模型构件进行问题处理。
        3)现场管理留痕的可视化表达轻量化BIM模型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反映出不同的模型构件状态或标识,提高高效快捷的可视化管理。
        结语
        BIM技术协同管理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工程项目中错综复杂的建筑信息和管理信息得以整合,从而使建筑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无序变为有序。平台以基于BIM数据库为基础,结合EPC管理流程需要,使各参建方在平台上进行规划、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进行质量、安全、费用、信息、会议、智慧工地等要素管理,有利于实现各部门、各专业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整体工程推进效率、节约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李犁,邓雪原.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平台的构建[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4(02):25-29.
        [2]李明,徐鹏.建设项目BIM技术应用驱动分析[J].建筑经济,2020,41(06):65-68.
        [3]徐友全,刘欣.基于BIM的大型建设项目扁平化组织结构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27(01):44-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