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下室自防水施工方法的浅析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8期   作者:滕飞
[导读] 地下室渗漏现象在目前具有多发性,由此造成的问题及影响也十分严重
        滕飞
        身份证号码:37070219840517****
        【摘  要】地下室渗漏现象在目前具有多发性,由此造成的问题及影响也十分严重,应引起设计及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做好从设计到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详细分析原因,运用合理的措施方法进行解决,以确保工程防水性能能够达标。本文仅就地下室自防水方面的相关内容及施工过程中防水工程相关注意点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地下室  防渗漏  自防水  施工工法
        
        1.前言
        地下室是埋置于土中的承重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外防水层无论是卷材还是涂膜都属于有机物,当有机物暴露在空气和有腐蚀性的地下水环境中时,其老化进程是无法避免的。一般来说外防水层使用寿命只有5-10年。其使用寿命与主体结构使用寿命不匹配,一旦迎水面外防水层老化失效,修理或者置换的方法受限,需在背水面解决工程渗漏问题,维修代价高,会对日常使用造成极大影响。因此,在我国地下室防渗漏中通常采用砼自防水为主,柔性外防水为辅的措施。
        2.地下工程防水要求及原理
    2.1规范要求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强调底板以结构自防水为主。

        可见地下工程迎水面主体结构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并应根据防水等级的要求采取其他防水措施。其中二级防水要求“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明挖法二级防水为“结构自防水+其他防水一道”;暗挖法二级防水为“结构自防水+其他衬砌一道”。
         2.2结构自防水原理
        普通砼结构渗漏的主要原因。一是开裂,普通砼结构为带裂缝工作,其在外力作用下及自身砼收缩和温差影响下均会在截面上产生裂缝,一旦裂缝贯通全截面即会产生渗漏。二是自身不密实,从微观结构上看,普通砼是一种非均质的多孔材料,孔及微裂缝在整个水泥浆体及界面过渡区中随机分布,形成了一个贯穿联通整个砼空间的孔缝网络,成为水及外部侵蚀介质浸入混凝土内部的通道,一旦水在压力作用下通过这些毛细孔隙贯通整个截面即会产生渗漏。
        因此,普通砼结构能够达到自防水效果只有两条路,即抗裂和抗渗。抗裂就是通过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使砼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以及自身砼收缩和温差的影响下截面不产生裂缝或裂缝宽度小于一定数值。抗渗则是控制砼的孔隙率及孔结构,从材料和施工两方面抑制和减少砼内部孔隙生成,改变孔隙形状和大小,堵塞漏水通路,提高密实性,达到防水目的。
        3.自防水相关技术
   3.1高性能材料
        目前我国砼外加剂和高性能砼技术已得到长足的进步,高性能膨胀剂、高效减水剂、聚丙烯纤维等材料得到普及应用,砼质量大大提高,这是结构自防水的最基本保证。随着“纤维阻裂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膨胀剂性能的不断改善,许多地下工程采用补偿收缩砼和纤维砼作地下室的结构自防水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地下结构的抗裂防渗功能。近年来,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砼是我国刚性防水技术的主要形式。膨胀剂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或与水泥其他成分反应,在钢筋和邻位砼的约束下,在砼硬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限制膨胀,储存一定的预压应力,从而补偿砼硬化过程中的收缩(如干燥收缩和冷缩),提高砼的抗裂防渗性能。
        3.2预应力砼
        一般来说,砼的抗拉强度约为其抗压强度的1/6~1/20,其极限拉应变也仅为极限压应变的1/15~1/20。由于砼的极限拉应变很小,所以普通钢筋砼构件的抗裂性能较差。一般情况下,在普通钢筋砼结构中,当钢筋应力超过20~30MPa时,砼就开裂了。要使钢筋砼构件不出现裂缝,则钢筋强度就不能充分利用,要想充分利用钢筋强度,则裂缝开展就会过大影响耐久性。如果在构件使用前,通过预加外力,使受拉区预先产生压应力及相应的预压应变,以抵消或减少外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或因季节温差、砼收缩引起的结构收缩变形,这样就可以利用砼的抗压强度来弥补砼抗拉强度不足的缺陷,达到防止受拉区砼过早开裂的要求,从而提高截面抗弯刚度和减小裂缝宽度,甚至可以做到在使用荷载下不出现裂缝。预应力技术作为一种主动抗裂措施逐渐应用到地下室结构抗裂中。
        4.地下室防渗漏施工工法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筑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逐渐增加,人们对居住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下室防渗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还有可能威胁居住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地下室防渗工作成为地下室施工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可能避免渗漏现象的发生。当问题发生时,维修人员和居住者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将地下室渗漏问题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2]招商蛇口《深圳区域工程防渗漏管理作业指引2020版》(参与汇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