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 8期   作者:吴龙龙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大大提高。
        吴龙龙
        身份证号码:3303821991100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大大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2009年~2018年的20年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从34.7%提高到59.5%,到2050年将增长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会有近2000万人涌入城市。本文以某城市为例,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设计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高密度;精细化
1概述
        从城市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某城市总人口约800万人,总面积约6587.02km2,其中主城核心区人口将近400万人,面积约773.9m2。作为美国第一大都市的纽约,全市总人口约833.68万人,总面积约783.84km2。对比两个城市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后不难发现,纽约市的人口密度接近1万人/km2,而某城主城核心区为接近5000人/km2。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某城市鼓楼区的人口密度为23953人/km2,纽约曼哈顿地区的人口密度为27544人/km2(数据来源:美国人口普查局StatesCensusBureau,2018年)。纽约曼哈顿地区作为现代城市的象征,其标志性的城市形态和建筑空间一直都是国内外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参考样本。
2城市化发展分析
        某城市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从2000年的153.81km2增加到2014年的726.4km2,年均增长率达11.72%,高于同期国家城市建设用地平均增长水平6%,远高于世界发达地区城市用地1.20%的年均增长率。《某城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某城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驱动因子为人口增长、投资水平提高、道路扩展及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卫星图像可以看出某城城市边缘的迅速扩张,某城城市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以某城市建邺区的河西新城建设为例,2000年左右开始河西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河西新城中央商务区规划定位为以商务、商贸、文体三大功能为主的城市副中心。由核心CBD区域,城市骨架构成为“两轴一圈”,即商务办公轴、商业休闲轴和核心商务圈。其中,商务办公轴一期工程北起纬八路,南至纬九路,全长2km,规划总建筑面积223万m2;二期工程北起河西大街,南至江山大街,西至江东中路,东至庐山路,全长约2km,用地约56万m2,根据已建设的项目统计,累计投资已达110.8亿元,总建筑面积已达150万m2。随着2005年全国十运会及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在某城市举办,河西奥体中心区域形成了以文化体育类项目为中心的文化服务辐射中心,包含主要竞赛场馆、青奥运动员村,以及大型青奥国际会议中心。同时,进一步打造某城市沿景观轴线和滨江文化休闲景观带,为全民健身提供运动休闲场地。文化体育类项目的建设弥补了原有河西新城的商务城市空间文化服务类设施的建设不足,增加了河西区域的城市活力。河西及其进一步开发的南部片区,住宅土地价值稳步提升。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已经延伸至河西南鱼嘴地区。已获批准的河西南鱼嘴金融区项目,包含580m的超高层建筑将成为某城市河西地区的新地标。今后建成的金融商务区将辐射整个华东区域的城市化发展。
        纵观20年来某城河西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从城市郊区的一片荒芜发展为集政务、办公、商业、金融、文化、体育和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可以看作是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缩影。河西新城开发伊始以政务中心为新城建设重点,围绕中央商务区打造大型办公商业功能。随着办公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居住的需求,住宅地块的开发进程逐步加快,在办公和居住人口形成稳定社区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商业和配套服务建设。

但我们需要看到任何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迁移,稳定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都需要长时间的城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必然会在发展进程中出现功能布局不平衡、服务功能未配置等各种短期问题。比如河西新城发展的早期,由于主要功能是办公,单一功能过于集中导致出现了一些城市问题,诸如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楼宇的电梯阻塞,节假日由于中央商务区内没有相关的居住功能,距离周边居住区又超出了步行范围等。于是,这一片城市区域在非工作日里就成了无人问津的寂静空间。大量城市公共交往空间闲置,局部背阴空间常年缺乏城市活力,甚至成为脏、乱、差的城市死角。这些问题可能会随着新城市片区居住人口的增加而逐步得到缓解。但有时正是这些城市问题成为人口不愿迁移的原因,会极大制约新城区的发展活力,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从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角度加以弥补。
3城市设计发展借鉴
        在西方城市发展的历史中,也曾出现过将办公功能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居住功能分布在城市外围郊区,由此导致上下班通勤时间过长、工作日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近些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引导下,新的城市开发项目提倡采用高密度混合模式。以纽约规划局提供的长岛市滨水项目设计手册为例,指导该区域的城市开发项目采用结合办公、住宅、商业等多种不同的建筑功能和空间形式于一体的开发模式。设计手则建议充分利用建筑首层空间,打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社区共享空间。将建筑物首层沿街空间引入城市活动,通过商业和室外景观,打破原有城市的单一界面,制造更多的流动性,从而增加城市的活力。
        高密度的聚居形式相对于城市郊区的住区模式是更加可持续、低碳环保的模式。有研究显示,曼哈顿下城区每户年均的碳排放量为28.8t,而长岛近郊的住宅区每户年均的碳排放量上升至58.9t。从图3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郊区生活主要的碳排放量集中在交通和住房。和我国的情况相比,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城市化进程中的住宅建设一直采取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这不仅是从生态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更多的是为了应对城市人口迅速增长,住宅需求激增的必然结果。
        对于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城市副中心从无到有的建设,应该从单一建筑功能聚合的城市化模式,转向复合型城市开发模式,延续时间和空间上城市活动的活跃度。其次,根据很多新城规划的经验,设计伊始往往会按照城市最终的设计容量考虑道路和街区尺度,但该区域在开发初期,人口密度尚未达到设计容量时,城市尺度会显得很“大”,从而影响人们出行的意愿,也会影响该区域的城市活力,这种居住不便会影响人们迁入该区域的意愿,阻碍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点,需要在原有“大”的规划基础上将街区内部的社区道路进行网格细分,建立对人行友好的步行体系、公共和自行车出行体系,同时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利用可回收系统和清洁能源。
结束语
        进入21世纪,无论是城市化的速度还是城市化的规模,我国的发展进程都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已实施的项目中看到在这一过程中的不足。通过不断借鉴世界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我国的城市化逐渐由起初的粗放型开发转向精细化开发,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以人为本的城市核心理念。建筑师作为城市建设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更应该主动思考设计项目的全过程,不能单一着眼于单个建筑功能和建筑造型的设计,应该有能力用更加广阔和全面的视角,思考城市和建筑的关系、社会和人的关系,营造更加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城市建筑。
参考文献
        [1]张雪茹,姚亦锋,孔少君,等.某城市2000~2014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因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4).
        [2]钱志友,符海月,王妍,等.2004—2016年某城市城市扩张及形态演变特征[J].国土资源遥感,2019,3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