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研究 代有富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代有富
[导读] 近年来,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思想

 

        新时代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研究
        代有富
        云南新创新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  650000
        摘要:近年来,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思想,城市化推进的不断实施确实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民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其发展策略也存在弊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建,对周边土地的侵占越来越多,周边环境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为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民众对周边环境与城市环境的管理发展问题尤为重视。面对多元化的新时代,规划人员应利用新方法,树立新观念,严格落实中央最新发布的相关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决策,提升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互通性,将二者紧密联系,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时代;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


        1新时代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
        1.1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于1980年首次提出的,其主要内容不仅是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不损害子孙后代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在利用地球资源的同时,要保证资源利用的合理化,控制环境,保证子孙后代持续稳定的繁衍和发展。可持续发展原则包括公平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等。城乡建设一体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预测未来城乡建设的发展趋势,确保城乡建设一体化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共有能力,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
        1.2科学系统规划的原则
        城乡规划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是对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城乡过渡协调、区域资源划分、建设方案实施等的综合部署,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实地考察当地气候、文化特色、群众生活习惯和区域环境,充分收集群众意见,集思广益。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把建筑学、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多学科专业结合起来。由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的复杂性,要在建设前做好相应的预算,合理配置各类专业人才,达到科学建设的目的。此外,未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极为重要。在规划前,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城乡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科学预测和指导,确保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稳步实施。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管理中,规划管理人员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对当地经济地位、区域地位、文化地位进行统一布局,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2新时代城乡规划设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2.1城乡二元结构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发展迅速,特别是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问题也逐渐扩大,因为经济发展主要是城市化,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这在城乡二元结构中随处可见就是明证。城市建设是丰富多彩的,而农村建设还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城乡环境管理问题也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行垃圾分类,但农村地区没有明确的垃圾分类要求,甚至垃圾收集站也极为匮乏。部分农村仍采用焚烧、乱处理等方式进行垃圾处理。焚烧垃圾对空气危害很大,而随意处置垃圾对水和土地危害很大。可见,在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环境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建设不协调,层次巨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的人口压力,不利于城市空间的结构性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农村来说,人口的持续流失导致耕地的浪费,这极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也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
        2.2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消除城乡协调的制度障碍
        城乡一体化建设属于国家建设工程,由政府主导,层层实施。但由于制度实施的复杂性,不仅降低了城乡一体化项目的实施效率,而且容易导致腐败。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一方面要转变观念,用新的方法来规划工作;另一方面,要为基层群众树立信心,让他们明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设计和管理不是空穴来风,必须尽快落实,让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国家政策的落实。同时,政策体系也相应调整。比如,近年来新户籍政策出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科学流动、农村娱乐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3新时代城乡一体化管理的战略方针
        3.1以绿色生态原则为前提,改造乡村景观
        首先应在城乡规划中适当融入乡村景观建设工作,新形势大背景下,城乡融合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乡村景观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生态原则,并给予其足够的尊重,以此彰显出绿色健康理念,进而推动城乡建设工作的稳定发展。其次,应不断优化及完善城乡建设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要加强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与园林部门设计人员的有效交流及沟通,以便设计出最佳的规划方案。不仅如此,对于其中存在的乡村景观的建设工作,应谨慎选择场地,并且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及改造,以此展现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其三,乡村景观改造过程中,还要选择适宜的景观植物,通常情况下,乡村地区侧重于种植经济林,导致景观植物的种类较为单调。因此景观规划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经积极优化并完善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同时也要借鉴城市景观的设计理念,可以种植观赏性的植物,增强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审美效率,为改善生态环境奠定稳定基础。
        3.2将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贯彻于城乡规划建设中
        城乡规划方案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适当融入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同时也要将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贯彻于城乡规划建设中。由于乡村景观具备较强的人文性,换而言之,加强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并非提升其观赏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乡村景观在改造过程中,应结合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进行有效弥补,在设计景观框架时,避免将单一的建筑作为主体。与此同时,实际设计过程也要加强其功能性的体现,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也要充分了解乡村居民的居住特征,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同时也要保障乡村景观具备空间便利以及性能健全等优点。
        3.3城乡资源一体化
        3.3.1土地资源一体化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政策的发布与实施存在局限性,使部分地区的城乡土地规划存在资源利用不足的现象。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划分模糊,导致土地资源一体化的规划与管理成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对比城乡发展速度,城市发展更快速,城市周边土地被严重侵占,不仅影响城市周边环境,甚至导致耕地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例如,我国大米和小麦的年进口量依然巨大,加之我国人口众多,农作物产量的减少不利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城乡一体化设计管理首先要统一土地规划管理政策,坚决抵制滥用土地的行为,根据地域特点制定和完善审批管理制度,为城乡一体化的设计管理延伸实施空间。
        3.3.2生态环境一体化
        根据城乡的不同生产要素,将垃圾处理与废弃排放进行统一化、细致化处理,维护城乡生态环境,推进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例如,对于重工业,应对工厂的废水、废气排放进行严格检验,建立污水、废气处理厂,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对于农村而言,应尽量避免燃烧农作物,可利用粉碎设备粉碎用于农作物种植和牧畜养殖。通过制定改善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确保城规划乡设计管理一体化的稳步实施。
        3.3.3人口资源一体化
        政府应大力提倡并推行新的户籍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化的户籍管理模式,消除户籍歧视。建立和完善城乡和谐流通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自主流动,不可一味地扎堆城市,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一体化发展。可适当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农民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减少粮食进口量,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发展。
        3.4对绿地景观进行系统性规划
        对绿地景观进行系统性规划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保护当地流传的历史文化,避免其遭受不必要的人为破坏,并且也将拆迁程度控制在特定范围内,以此降低当地街道及分布情况改变程度。与此同时,在对乡村特定位置进行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居住环境,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相应工作。尤其是人员居住的密集地带,可以建立娱乐性的广场,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还要在车道的两边种植绿色植被,对整体空间进行绿化。绿色植物在选择过程中,也要给予绿色植物绝对的保护。因此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还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此为依据合理选择景观植物,提升其观赏价值。
        结论
        在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的实施中,地方政府应积极作为,引导民众积极配合,减缓城乡二元结构趋势,建立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一体化管理系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完善我国城乡规划设计管理的一体化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稳步提升,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恒.新时代城乡规划一体化管理研究[J].居舍,2020(33):3-4.
        [2]陈云利.新时期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研究[J].四川水泥,2019(7):333.
        [3]孙晶晶.生态理念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分析[J].城市住宅,2019,26(9):93-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