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杨静
[导读]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极快,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形势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时有发生,在较短时间内引发了瞬态局部区域污染现象,就此种污染现象而言,采取传统的环境监测策略,将难以达到较好的预控成效。
        湖南省衡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湖南省衡阳市  421000
        摘要: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速度极快,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此形势下,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时有发生,在较短时间内引发了瞬态局部区域污染现象,就此种污染现象而言,采取传统的环境监测策略,将难以达到较好的预控成效。据此,本文将以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有效运用为中心展开研讨,在明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探究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应用;探析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较大,极有可能造成较为恶劣的环境危机,进而为民众的人身安全及国家财产带来威胁,为有效预控、缓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有关部门需逐步强化应急处理能力,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有指向性的处理策略,由此将事故对民众与环境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对应急监测机制的构建予以足够的重视,继而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使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需要先掌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主要特征,明确此种事故是不可控的、非常规的,并且其发生的区域、时间、排污形式、排污浓度等内容,无法提前预知,以此为前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委派专业人员进行污染事故隐患调研,构建起健全的应急预测预案,由此使应急监测效果达到预期要求与标准。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概述
        1.1持续性
        持续性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本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在发生此种事故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污染物将对附近自然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并极易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持续对环境及民众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加之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形成的污染物,大多具有极强的污染性、腐蚀性,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自然环境造成恶劣影响与严重破坏。
        1.2危险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与普通环境污染事故相比较,致使前者出现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灾害,运输存贮方式及制造生产活动存有隐患,而此种隐患未能得到及时处理等等,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污染物,大多是原油或化学制品等具有较高污染性、腐蚀性的危险物质,据此,一旦发生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此种有毒污染物就将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甚至威胁到民众的人身安全。
        1.3多样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多样性特征较为明显,具体表现为,此种事故的引发因素,发生的时间、地点,污染物排放的形式、种类、浓度以及排放量等,皆具有较大差异性,并且不同种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形式也各不相同,涵盖了制造生产事故、存贮运输事故、污染物泄漏事故等。
        1.4突发性
        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之后的较短时间内,污染物会对附近自然环境带来剧烈干扰,进而致使瞬态恶劣生态破坏问题的发生,具体而言,此种事故在真实发生后,会在较短时间以内完成快速且深层次的污染破坏,进而使得经济损失不断加剧。与此同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大多是不可控的,并且难以实现事先预控,无法通过监测自然环境来提前找到问题。


        2、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探究
        2.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应急监测的运用成效与有关人员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多样性,在对事故进行监测和处理时,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较多,工作难度也相对较大,针对此种情况,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部门,需构建起完善的应急事故组织机制,依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对该地区的排污企业进行深入调查,由此掌握污染物的形成原因、应用途径、存储与运送方式等信息,由此为基础,科学制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采取上述举措,可在根源上有效预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也能将此种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确保有关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并及时开展各项事故处理工作。
        2.2开展污染事故隐患调研
        有关部门应针对所管辖区域内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按期进行全面且深入地调查研究,由此使事故隐患得到有效预控。具体到实践中,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针对存有潜在事故风险及隐患的排污单位与工程项目,需对其加以明确标记,进而为应急监测工作的顺畅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二,委派专业人员对事故风险及隐患展开调研,由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部门,建设并完善环境风险信息库,将危险污染物质的名称、特征等内容,收录到信息库中,由此有指向性地进行监测设备及仪器的购置工作;其三,科学设计监测布点方案,强化有关部门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能力,促使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
        2.3构建健全的应急监测预案
        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之后,有关人员应立即实施应急监测预案,而为使事故处理成效更佳,就需在应急监测预案的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适用性、规范性及可实施性原则,由此确保应急监测预案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具体而言,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隐患调研工作结束后,需对应急监测预案加以优化和调整,使其涵盖的内容更加完整,譬如,将污染物的样本采集以及研讨结果、分析机构等详实标记出来。与此同时,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部门,需与应急处理部门进行实时沟通,做好应急监测数据的保管工作,再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应急监测预案,由此增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及时性、有效性。
        2.4加大应急监测队伍建设力度
        因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一定风险性,开展应急监测工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这也就要求参与此项工作的有关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依照规范要求与标准,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事故调研工作,污染物样本采集工作,做好监测布点工作与前期准备工作,与此同时,还应要求有关人员选择使用行之有效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办法。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部门,需加大应急监测队伍的建设力度,不断强化有关人员的个人专业技能,确保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具体到实践中,需按期组织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并通过开展实践操作活动,由此帮助人员积累更多经验,掌握更为先进的理论知识,使其应急处理效率更高,了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的操作要点,进而使应急监测工作得以顺畅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化水平在实现质的飞跃后,环境污染问题随即受到有关部门及民众的特别注意,为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得到有效预控及处理,有关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并在明确此种事故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构建并实施应急监测预案,开展污染事故隐患调查研究工作,由此为民众的人身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淑香,孙武堂.浅谈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作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17):270.
        [2]陈建强.浅析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中的作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32(12):73-75.
        [3]谭丕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山东省,青岛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12-07-02.
        [4]杨剑,孙强,叶晓阳,林奎,杨大勇,赵坤荣. 3S技术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中的应用[A].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1:5.
        作者简介:
        杨静,男,1986,湖南省衡阳市,汉,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