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水环境的设计和保护 梁胜文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梁胜文
[导读] 城市水环境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城市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

        浅谈城市水环境的设计和保护
        梁胜文
        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城市水环境关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的城市水环境是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对城市水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环保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和学者的重视。正确认识城市水环境污染特点和存在问题,科学控制水污染和治理城市水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使人与水和谐共处,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水环境;设计;保护


        1城市水环境的生态规划原则
        城市的滨水区,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和脆弱性。由于它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故对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市环境的依赖性较强。要做到环境优美和生态系统的多样化,滨水区的建设一定要遵循自然的生态演变规律,从而保证它的正常发展。
        遵循“生态景观学”的原则:1969年,克罗(D.S.Crowe)率先提出,景观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当注意在既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上,合理地配置有限资源,在创造性地改善水环境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已有的景观和滨水文化。这一理论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现代景观设计可以充分运用新颖的建筑装饰材料,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水幕电影、大型人工喷泉等;对水源不足的河道进行截流蓄水等,实现城市水景的美化。而城市中合理的水景观分布格局可以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干燥季节增加空气湿度,优化城市整体气候;高效完整的水利设施还可以起到排涝防洪的作用,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1]。故在对城市水环境进行设计时,除了考虑美化效果外,更应着重它的实用和安全,即建设水景观一定要与客观条件相适应,遵循自然规律。根据地域差异采用不同的设计,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建立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美化环境的同时保护已有的滨水生物链,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2城市水环境的人文设计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必须从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首先,由于历史文化积淀的原因,城镇滨水地区往往自古就是文化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在进行水环境改善时,要注意对故有文化的保留,并以此为基础融入一些现代工艺,实现“旧貌换新颜”。其次,适当选用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较强的内容,赋予其新的内涵。如传统的“风水”文化不仅仅包含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的愿望,更表达了一种特有的审美情趣[2]。如苏州园林以小巧精美著称,奇石假山、亭台楼阁都具有浓郁的江淮风情;而北方园林则多具豪迈之气。现代城市建设不可只标榜,而忽略本土的人文及地理特点。
        3城市水环境的保护
        3.1充分利用滨水自然资源,合理布置滨水格局
        1)应保证水体不受污染,这是一切水环境得以存在的前提。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污水增多,一些新建工厂临河排污而污染环境。因此,应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并科学规划污水的排放。2)保护已有的水网和滨水格局。一些古河道和水网由于城镇开发渐渐被填埋,这是不明智的,应改变现有做法,保护原有水利系统并强化其功能,满足水环境建设需要。3)城市水环境是一个由水体、水生生物、周边植被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环的破坏都会影响城市水体的健康。保证周边植物生长茂盛、生物多样不但有利于水体景观的自然成长,还可以强化水体的自我清洁能力。而合理组合、配置及科学种植,爱护水生生物,也是保护水环境的有力举措[3]。4)增强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节水意识,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形成爱护水环境的社会氛围。



        3.2对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污水处理事业正蓬勃发展。在引进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同时,针对本地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更加经济和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工艺应用,稳定塘法、土地处理法、AB法、A/O法以及厌氧水解滤池技术、高负荷生物滤池技术、蚯蚓生态滤池技术等的应用。绿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和物耗降至最低,还可以尽量减少污水处理产业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在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时,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合理有效。同时,根据可行性的试验结果,尽量实现“以污治污”的目标[4]。
        3.3高新降解污染物的应用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经过降解处理的污染产物还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以为企业开辟新的发展空间。高新技术的发展,使许多污水和废弃物成为可再次利用的资源。比如,利用膜法回用技术对印染厂废水的处理,处理后的水可再次使用,完全满足回用水的要求,并可用于生活杂用和城市景观用水。
        城市土壤、空气环境的健康发展,时刻影响着水环境的质量,保护水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整体环境的安全。城市垃圾如建筑垃圾、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废弃物所排放的污染物将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城市水体,因此,如何处理城市垃圾、净化土壤和空气也是保证城市水环境健康的重要一环。单纯地将污水和污染物无害化已经不再是污染处理行业的目标,如何变废为宝已经是很多污染治理大户积极思考的问题。
        城市水环境的设计与保护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并力图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和协调一致。宏观方面以合理布局、重点保护、优化组合及功能强化为原则;微观方面则以对症治理、科学有效和节能低耗为标准,实现科学合理的水环境设计和保护。
        4城市水质评价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3%发展至2018年末的59.6%。作为承载国家战略的国家级的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长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均位于平原河网区。但是平原河网区城市水环境的问题却十分突出,治理的难度较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都表明了国家对水资源管理的高度重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相关要求也反映了国家对于建设青山绿水的决心和信心。围绕水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大范围的试点建设已经展开,科学地确定建设任务,开展相应的工作,已取得显著的效果。
        总而言之,城市水环境保护,需要根据城市水环境的实际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水环境治理方案、策略。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提高城市水环境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全民的水环境保护意识,从政策法规上控制污染城市水环境的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引起城市水环境污染的因素,最终才能达到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梁青山.城市水环境治理雨污分流管网工程经营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4):212-213.
        [2]杨杰,孔德浩,周堃.水环境治理对打造城市“海绵体”的影响[J].云南水力发电,2019,35(06):170-173.
        [3]孙传国.针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修复问题的研究[J].智能城市,2019,5(23):145-146.
        [4]孟领坤,苏彩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优化[J].科技视界,2019(34):253-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