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010000
摘要:随着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不断开展及资源整合的实现,全国各档案馆的海量资源将形成一个巨大的档案资源库。档案工作应用大数据的服务功能是大势所趋,为此,档案工作应当从当前以档案管理人员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为以网络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并进一步提供知识化服务,注重挖掘潜涵在档案文献材料背后的隐性知识,激发人们对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需要服务型档案管理模式
(一)大数据简述
大数据是继Web2.0、云计算、物联网之后近年来最热的词汇之一,同时引发了信息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大数据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然而通过分析不同概念发现,尽管描述不一,但内涵一致:大数据不是对数据量大小的定量描述,而是一种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数据中进行的快速信息获取。与定义上的分歧不同,业界对于大数据的特征则早已达成共识。大数据的特点一般归纳为4V,即数据体量巨大(Volume)、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数据价值高(Value)。[1]
(二)档案管理现状
档案是人们处理工作时遗留下来的副产品,它是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附属产物。[2]从结绳记事到如今源源不断的信息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虽然目前单个档案馆数据量不大,但各档案馆档案资源总和数量庞大。据统计,2008年,全国各级国家档案馆共保存档案1.93亿卷,较上年增加1769万卷,增幅达10%,而到2011年,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已达3.3亿卷,到2020年,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已达到6亿多卷。在这个数据库中,既有数字化的纸质档案、接收进馆的电子文件、音视频资料等,也有用户利用信息、服务数据等数据资源。这些资料的格式、特征等形式多样,而各馆之间也不统一,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异构数据。更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2014年半结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诸如文档、表格、网页、音频、图像和视频等将占全球网络数据量的88%左右,这些资料将成为未来馆藏的重要基础。
(三)档案管理应用大数据的可行性
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历史记录,毋庸置疑,档案这种数据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与图书、网络资料等数据资料相比,“档案是一种最可靠、真实、具有权威性的原生信息资料”,这就使得数据爆发时代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更加明显,使之在大数据时代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往往是对现阶段出现的信息服务方法进行的排列,起到的只是一般宣传造势的效果,实际服务仍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上。究其原因,是档案信息的特殊价值以及档案馆的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反映在服务策略上即为创新乏力。
随着对信息资源关注的深入,人们对档案的开放和利用提出更多个性化的需求。进入大数据时代后,馆藏中越来越多的档案资料将不再作为“终极产品”直接面向公众,而是慢慢转变为基础资源,并协同其他相关的信息资源一起,经过更深层次的数据利用和分析,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供人们使用。
二、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档案管理创新分析
(一)转换服务模式
档案工作应用大数据的服务功能,就要从当前以档案管理人员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服务模式转变为以网络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所谓以档案管理人员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服务,是指档案管理人员中心模式是指从档案信息的服务者即档案管理人员出发,围绕传统的收集、鉴定、编研、保护、提供利用等传统服务内容,提供档案的检索、咨询、查阅、复印、代管等服务的模式。
档案服务者是整个信息服务过程的主角,服务者自身素质的优劣决定了服务活动的效果,而很多档案馆并没有建立有效的档案管理人员服务评价体系。从服务策略和方式上看,由于服务者自身的惰性,服务方式维持在手工检索、档案咨询、查阅服务等传统服务层面上,服务内容单一,不会根据社会和用户需求改变开发或创新服务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现代档案服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种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仍广泛存在。
(二)变换服务内容
档案部门应当提供知识化服务。提供知识化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和方式,是对档案实体管理与信息管理服务理念和方式的巨大变革。如今,档案部门正面临着“信息爆炸”和“知识饥渴”的尴尬。在信息、数据不断膨胀的时代,档案部门提供简单的档案实体材料、档案信息服务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无可限量的,并不止于对档案文献材料显性知识的获取,只是以往档案部门不注重挖掘潜涵在档案文献材料背后的隐性知识,使得人们对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无法激发。档案管理提供知识化服务就是在满足人们知道是什么的同时,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档案工作者的角色也将由实体保管员向知识提供者过渡。“这种以知识服务作为核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会使档案工作者抓住新时代的机遇,以知识管理者的形象重新确立自身的地位。”[5]由此可见,档案工作的深入,档案知识化服务的开展将是档案职业定位的新起点。
(三)融合社会发展
档案工作应与社会其他工种实现融合发展。档案部门与档案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社会其他部门、其他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档案既不是由档案部门形成的,也不是为档案部门服务的。档案工作、档案事业只有与社会相融合,才能体现出其存在价值。正如冯惠玲教授所言:“只有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档案馆才能产生社会效益,获得生存的社会基础;只有亲近民众,服务民众,档案馆才能赢得广泛的民众支持,获得发展的力量来源。”
三、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对档案从业人员要求更高
大数据时代,档案工作不再是装装订订、缝缝补补,档案利用工作也不再是你来我找。因此,这也对档案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档案馆人员要努力实现从“一把锁”向“数据科学家”的转变,具备三大核心技能,“一是具备数学知识为数据集构模,二是具备过程技能建成数据模型分析系统,三是发现见解,从数据中讲出故事来”。
(二)档案数据影响更大
大数据时代,数据量之大、数据种类之多、对数据处理速度与时间之快,都对传统的档案馆安全体系造成极大冲击。从基础技术角度而言,当前档案馆广泛应用的关系型数据库(SQL)技术,经过长期实践与完善,在维护数据安全方面已经设置了严格的访问控制和隐私管理工具,而大数据依托的基础技术是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在成熟度和可访问性方面都不如传统数据库技术。[8]从核心价值角度而言,大数据的关键在于信息爆炸时代对数据价值的再挖掘,然而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国家安全及用户隐私产生了极大威胁。
(三)安全保密要求更严
数字化后的电子信息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十分突出,如何保证数字化后的信息不被随意的访问、篡改、复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安全问题,需要利用计算机数据安全技术,单从技术特征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是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数据的可用性,涉及的技术:包括数据加密与数字水印。档案信息是需要长期保存的,这将导致加密密钥的管理将变的十分困难,因为密钥安全性不仅在于计算的复杂性,而且还在于其不断的更新,而数字水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原始数字信息的失真,从而进一步破坏档案的原始凭证性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枫.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档案与建设》,2013(8):6-9.
[2]王素立.档案信息数字化的边界问题研究.《档案学通讯》,2008(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