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祝伦伟1 宋雷2 刘岚君1 周燚曦1
[导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基地申报认证积极性不高、专技人才较缺乏、对广销售受制约等主要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奖补政策等对策,旨在为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1.毕节市农业区划中心  贵州毕节  551700 2.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贵州毕节  551700
        摘要:本文总结了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基地申报认证积极性不高、专技人才较缺乏、对广销售受制约等主要问题,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出台奖补政策等对策,旨在为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存在问题;对策;毕节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耕地资源条件,存在绿色安全高质量农产品需求较大、本地供应量相对不足等情况[1],为满足人民对绿色安全高质量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于2019年正式启动,提出用三年时间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及流通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优的食用农产品[2]。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宽毕节市农产品销售渠道,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毕节、广州两地合作点,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作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载体,抢抓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的契机,搭建东西部协作的“连心桥”。本文对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 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现状
        自2016年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毕节与广州“结对子”,在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协作,双方签订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立了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农产品开发利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加大了资源、资金、技术的结合。
        1.1 “菜篮子”基地认证现状
        截止2021年3月,毕节市已获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33个,占全省总数83的39.76%,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其中威宁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赫章县黔核香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1家主体认定面积均在1000亩以上,认定类别涉及蔬菜、水果、食用菌、家禽、蛋奶五大类50余种品种,基地面积25467.697亩,3000群(蜜蜂)。各县涌现出一批“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西协作共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助农增收的典型,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支付土地流转费、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订单种植(养殖)等方式和利用公司稳定的对广销售渠道,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1.2 “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建设现状
        为构建高效的监管流通服务体系,广州在全国布局建设了16个配送中心和分中心,指导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展示交易(安圣)中心,在江南果蔬市场设立工作服务站。其中,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建设了全国首批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分中心,目前已完成运营团队组建,检测机构成功入驻,生产设备陆续到位,逐步投入运行。并与17家认证基地企业签署入驻协议,与深圳华润万家、望家欢集团等签订了毕节深度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的销售协议。
        2 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力度不够强,申报积极性不高
        部分县(区)对基地申报认证工作不够重视,宣传力度不强。大多数经营主体对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识不够,对自身发展没有形成远景的目标和规划,对于品牌意识不强,导致有申报意向的企业不多,申报认证积极性不高。
        2.2 基地设施不健全,指标检测耗时长
        大多数生产基地存在监控设备、自检室配备不足、资料不齐等情况,导致基地在申报认证过程中硬件设施配备不过关,而基地视频监控建设、自检设备建立相关投入费用过高。同时,市内没有符合条件的专业检测机构,导致检测程序繁琐、耗时较长,极大降低了主体申报的积极性。


        2.3 从业人员素质低,专技人才较缺乏
        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对现代化农业技术认知度低,学习难度大。同时,基层服务的专技人员严重缺乏,导致农户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申报基地在生产过程中缺乏规范的台账管理、缺少植物保护人员及病虫害防治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
        2.4 销售平台待完善,对广销售受制约
        配送中心及运营平台并未完全投入使用,已获认证的企业对于产品销售前景缺乏直观带动,同时视频接入、数据导入及产品溯源等进入平台的技术性问题均没有专业人员进行运营维护,严重制约主体销售渠道的拓展。
        3 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促考核
        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结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加大对县区和生产经营主体的宣传指导力度,深入产业基地,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申报认证工作的专题培训,让经营主体掌握申报程序,提高基地产品品牌建设的认知,从根本上加快认证工作步伐,争取更多的经营主体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认证中来。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强化督促县区按照任务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认证工作,确保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3.2 出台奖补政策,争取资金支持
        2021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借助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与广州市各部门联系、沟通,争取到广州市产业扶持发展资金200万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奖补资金。拟对今年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经营主体进行奖补,帮助基础条件成熟的主体完善基地相关配套设施设备,支持进行申报检测等系列工作,解决申报主体资金困难问题,有效调动申报积极性。
        3.3 整合农技力量,破解技术难题
        整合十二个产业专班农技专家技术力量,针对申报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技术咨询、田间管护指导、产销渠道拓展等全方位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申报积极性,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申报认证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3.4 开展溯源指导,解决后顾之忧
        对已获认定的经营主体,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帮助建立完善的产品销售平台监管体系,开展专门的数据导入操作指导和溯源平台模拟示范。通过规范操作,有效保障了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的供应品质和质量。
        3.5 栽下梧桐引凤来,招商引资“强龙头”
        借助毕节-广州东西部协作平台,立足两地资源禀赋,面向广州市广泛开展农业产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加强联系,积极引进具有实力的企业到我市共建或经营农产品基地,引领带动我市本地农业企业实现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菜篮子”基地的长远发展需要依靠龙头企业支撑,利用地方“菜篮子”基地优势平台,引进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提高基地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3.6 协力互助闯路子,共搭产销“戏台子”
        积极与商务、扶贫等部门协作互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配送中心建设进度和投入使用,开展农产品展销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开设集散中心、专销区,通过“配送中心连市场、展会展销拓市场、双向联盟抢市场”的方式,利用大湾区“菜篮子”基地这张“名片”,为毕节特色农产品打通东部市场的“绿色通道”。
        参考文献:
        [1]古小东.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合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政法学刊,2019,36(04):5-11.
        [2]郑可欢.粤港澳大湾区摬死鹤訑建设启动[J].中国食品,2019(11):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