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机关服务中心
摘要:针对当前工程质量问题频发的现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阐述工程质量的各利益相关者的正向利益和反向利益,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关系,据此提出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工程质量 管理模式 保障机制
工程项目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具有环节多、过程长、参与主体多的特点,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他们对工程建设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承担着不同的质量管理责任。参与工程建设的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工程项目中的利益诉求并不相同,如何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冲突,如何建立和完善工程质量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从而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这是工程质量管理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一、相关概念
(一)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在1963年首次提出,它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企业周围存在的许多关系到企业生存的利益群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弗里曼将其解释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组织或个人”。
(二)工程质量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质量的概念一直在演变。从以关注实体本身性能、可靠度为主的狭义工程质量概念:工程实体能满足使用的基本性能要求;延伸和扩展为同时关注全寿命周期性能、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广义工程质量概念:工程建造过程和最终实体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质量特征和性能的明确及隐含要求的能力。
二、工程质量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 工程质量利益相关者界定
本文将工程质量利益相关者界定为在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全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质量产生影响的一切个人和团体。
根据利益相关者对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主要利益相关者指的是与项目有合法契约合同关系的组织或企业,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供货商、检测单位等七类;次要利益相关者是指与项目没有合同关系受项目影响或能够影响项目的团体或个人,包括质量监督机构、用户、社会监督者等三类。
(二)工程质量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上述十类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管理和行为的影响,渗透着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而工程质量的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运行,从而构成一个利益交织的复杂系统。各个利益相关者一方面是利益独立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是利益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其利益的最终实现与工程质量紧密相关。
根据各相关者的利益需求与质量目标是否一致,将其利益分为正向利益与反向利益:正向利益指的是各相关方利益的实现需要以优质的工程质量作为基础,符合利益与质量目标的一致性;反向利益指的是各相关方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其行为有可能损害工程质量或造成质量隐患,违背利益与质量目标的一致性。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短期利益目标有所不同,或追求短工期,或追求低成本,以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但利益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良好的工程质量,且工程质量一旦出现问题各方利益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失去竞争优势,不利于长期发展。次要利益相关者虽然未直接参与工程质量的形成,但通过规范、监督参建单位的建设活动和质量行为,能够实现工程质量的社会性目标,如满足用户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各利益相关方融合了他们的自身利益,其利益关系既存在契合点,也存在矛盾与冲突,因此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和冲突是工程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质量管理模式
建筑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众多,在不同阶段各主体都对工程质量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各主体应通过积极沟通,形成一致的质量目标,在信任的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监管。
基于全生命周期和工程质量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工程质量管理,重点在于融合各方利益,改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本文从实际出发,构建了涵盖相关主体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化监管体系、政府监管体系、社会监管体系的四层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层:基于合同关系、市场规则、自律行为形成的市场主体相互制约关系。涉及主体为: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其中,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负首要责任;勘察、设计、施工对工程质量承担主体责任;监理、检测单位承担咨询服务责任;材料设备供应商对所供应的材料设备及直接影响的工程实体质量承担主要责任。
第二层:专业化监管机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实体质量和市场主体质量行为进行监管。
第三层:建设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的从业资格、市场秩序、诚信体系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层:社会监督者和用户对于工程质量问题、质量缺陷的检举、控告和投诉,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质量监督职能落实的督促。
各利益相关者职责分工明确、彼此主动对接、相互服务与促进,各方在合作中相互监督,在监督中相互合作,既保证各参与主体自治而为,又实现多方主体协同推进,有效提高组织化程度,形成“多元治理”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格局,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
四、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程质量保障机制
工程质量的各方利益相关者既需要做好专业化分工,也需要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在建立内部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的同时,也要建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工程质量保障机制,将参与工程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的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以实现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最大化。
(一) 质量责任追溯机制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记录每个阶段各个利益相关者分别从事的建设任务和承担的质量管理责任,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档案。最终,实现质量事故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目的,并对工程各利益相关方形成一种约束,增强其自律意识。
(二)合同激励与约束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单位可以通过设计带有激励或惩罚性质的合同条款,让承包商(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供应商等)在努力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建设单位合同支付最小而且满足质量要求的目的,同时还解决了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工程质量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
(三)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机制
建立工程建设与质量信息沟通和交流渠道,各利益相关者在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质量信息传递,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以此规避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以实现利益相关主体的协同联动,发挥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质量监督与制约作用,提高工程质量。
(四)利益协调与分配机制
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使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从中获得符合自己综合支出成本、能够体现其整体贡献的收益,就能够促使他们在建筑质量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使他们形同一致的质量目标,这样就会采取一致的质量行为,共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
五、结语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工程质量模式和保障机制,使工程质量管理的思维发生了新的变化,各参与方要想制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就必须全面考虑利益相关者与自身的相互影响和关联机制,只有谋求建立与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共生关系,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并与利益相关者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善斌.建筑工程项目利益相关者管理探究[J].科技创业家, 2012
2.彭永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6
3.陈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