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理念 姚一祺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姚一祺
[导读] 在有限的城市地表空间的前提下,向地下空间发展成为未来大城市发展的唯一选择。

        浙江省地矿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52
        摘要:在有限的城市地表空间的前提下,向地下空间发展成为未来大城市发展的唯一选择。目前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状况,主要集中在地下交通设施方面,如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地下人防工程等。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未来发展理念


        前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系统性仍旧不足,且目前主要集中于浅表层地下空间,对于地下空间的竖向分层规划尚无明确思路,导致整体空间利用效率低,严重影响城市未来地下空间开发潜力。
        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1.地下交通。我国首条地铁是建于1965 年的北京地铁,而1993 年开通的上海地铁是世界上现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的地铁系统。我国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大型地下交通枢纽的发展。部分大城市为更好保持城市格局中湖泊、江河、山丘的原始风貌,选择采用地下城市隧道形式穿越完成,也在为城市地下交通的开发利用提出新的思路。如武汉东湖隧道全长约10.6 km,其下穿东湖风景名胜区,也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城中湖隧道。隧道、两江隧道等将城市主城区有效连接,实现了城市功能的互联互通。城市停车困难也正成为我国大城市发展的通病,地下停车库的建设在各大城市也在如火如荼发展之中,如长沙都正街地下智能停车库可提供427个停车位,并采用“智能泊车、App 预约付费”等模式,实现了方便、快捷停车。此外,该地下停车库深达40 m,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智能车库;此外,国内近年兴起的“共享经济”模式也在城市驻车领域得到初步发展,通过“互联网+驻车”模式实现地下停车位的高效利用,正成为改善停车困难的另一重要举措。
        2.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伴随我国地下交通工程的快速发展,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在本世纪也得到迅速提升。目前,我国建成的超过1 万m2 的地下综合体达到200 个以上,我国城市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如地下博物馆、地下医院、地下实验室、地下文娱中心、地下仓库等)也在积极探索之中,此外,基于早期民居地下室、人防工程发展起来的地下科研实验室、地下文娱健身中心、地下仓储中心也有少量报道。但总体而言,我国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3.地下市政公用工程。“城市看海”每每夏秋季节袭击我国各大城市,且存在蔓延之势;此外,因管网管理归口及反复开挖维修保养问题影响,“马路拉链”始终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顽疾,以上两大问题时刻拨动着城市建设者的敏感神经,据此,我国也加速了城市地下管网工程建设、改进的步伐。2020 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明显改善“马路拉链”问题,提升管线安全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逐步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改善城市地面景观。此外,在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突飞猛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如:①管廊相关标准及规范(如管网系统规划、廊内布置形式、管材管径等)有待进一步细化;②管廊规划与市政管线规划深入衔接问题;③多种管道入廊的相容性问题;④特殊管道高程与管廊高程协调问题等。随着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上问题有望逐步得以解决。
        4.地下人防工程。新中国早期的人防工程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与设计,采取的是“边创造、边设计、边建设”的群众路线,整体布局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并造成了诸多地下空间的浪费问题。此后,开始全面贯彻“平战结合”方针,通过城市建设发展与人防工程协调发展的思路,但对当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尚缺乏系统认识,对于“平战结合”的地下协调规划与设计仍存在严重问题。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日益增加,对于地下空间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思路逐渐深入人心,并逐渐将城市交通枢纽、重要基础设施与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立体化设计,并开展专项的抗武器毁伤、战争避难生存概率评估分析,方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体现出人防工程二元化作用。此外,近年来人防工程有向民防工程建设发展趋势,即由单纯防止“战争灾害”转向防止“人为灾害(含战争灾害)”和“自然灾害”的两防机制,其防灾广度及深度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扩大了人防工程的应急避难、机动疏散等核心功能。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力度增加,探讨以大型地下综合体为主导的多元化融合规划成为新的命题,即将人防功能融入多元化地下综合体中,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具有较强的人防功能,确保战时的避难、救援、机动疏散的多元功能发挥。但总而言之,我国人防工程平时利用在起步上比较晚,利用形态比较单一,地下设施类型较少。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技术规模、经济还是社会、环境效益上都存有较大的差距。
        二、未来发展理念
        1.地下空间规划要完善,以人为本。在大城市的中心区建设地下步行道系统,可以改善交通、节省用地、改善环境、保证了恶劣气候下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为城市防灾提供了条件,根据北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经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要有完善的规划、设计要先进、管理要严格,特别注意安全和防灾问题,系统越大,问题越突出,必须予以足够重视。通道应有足够数量的出入和足够的宽度,避免转折过多,应设明显的导向标志,坚持以人为本,最大程度保证人的安全。
        2.地铁线路规划和线网布局要合理。地铁在规划时,按照线网结构与城市总体规划、运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合理设计线路的走向、长度和建设序列,车站等与城市布局相互协调、匹配。线网布局、密度科学适度,具有广阔的网络覆盖而和良好的通达性。只有保证了乘客可以乘坐地铁到达城市的任何地点,才能够有效地吸引客流。
        3.地面开发与地下开发之间及其之间的开发利用要协调统一。目前许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无序现象严重,地下空间往往是独立存在,与其他地下空间或地面空间不相贯通,功能互不协调,人们使用地下空问的方便程度不够。在日本地下空间演化过程中,设计者坚持人车立体分流,连接地铁、缓解交通压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空间,利用下沉广场与城市公共空间相联系等规划与设计原则。
        4.地下空间的运营管理模式要改变。目前,我国除了在开发民防工程有一定的优惠政策外,其他的如城市地下街、地下铁道、地下综合体、市政设施的建设采取的是政府投资为主的传统方式,如广州市政府在地下空间投资占比在60%以上。这虽然有利于非盈利性质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但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对于商业性质较强的地下综合体项目,政府直接投资比重过高,私营企业不能有序、高效地进入,导致其市场化不足,运营管理方式方向不明。以日本大阪为例,大阪市在进行地下街开发之前,成立了大阪地下街有限公司,负责地下街建设资金的筹措、维护管理和租赁业务,这种官民合资的方式大大加快了日本地下街的发展。
        5.打造布局紧凑型立体城市。未来的中国城市应该是“紧凑型”、“立体型”的,通过地下空间的开发,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布置较高密度的产业和人口,切实解决交通拥堵、特色风貌丧失和城乡结合部混乱等实际问题,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发展步伐,在地下空间布局的框架下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把地面上的部分功能分到地下完成,这为打造布局紧凑型立体城市提供了可能。
        结束语:我国目前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不仅仅需要解决工程设计与建造等方面的技术问题,还需要解决人们对地下工作、生活的理念和思想问题。同时我国在地下组织形式、开发规模、运营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需要借鉴国外的优势经验,加快我国合理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钱七虎.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评价和前景展望[J].民防苑,2019(S1):1—5.
        [2]顾岷.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与展望[J].城市轨道交通,2019(10):53—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