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探析 何青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何青
[导读] 正确的政绩观指导正确的实践,新时代背景下的政绩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政绩是什么、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政绩的途径手段是什么、怎样衡量政绩的好坏等

       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探析
       何青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4
       摘要:正确的政绩观指导正确的实践,新时代背景下的政绩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其包括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政绩是什么、为谁创造政绩、创造政绩的途径手段是什么、怎样衡量政绩的好坏等。政绩观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其直接反映了基层党员干部从政的政治、价值取向,因此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党的建设过程的中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行探讨分析,从四个维度提出了政绩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基层党员干部;政绩观;探讨分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指导正确的实践。政绩是从政之绩、工作实绩。所谓政绩观,就是一名干部对于政绩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它直接决定着其树立什么样的政绩、为谁树立政绩、怎样去树立政绩。就本质而言,政绩观是一名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政绩领域的投射与反映,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如何树立并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是加强队伍建设以及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正确的政绩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层党员干部能取得什么样的政绩、多大的政绩,这既影响着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也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基层党员干部要想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才能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丰厚的内涵和有效的载体。就笔者的观点,基层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树立牢固的群众观
       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想清楚:所谓的创造政绩,是为谁创造政绩,是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还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去创造政绩。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因此,“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基础和前提。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追求政绩的出发点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个人名利、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是为党和人民谋求利益、为群众造福。这样的政绩观是片面的、狭隘的、自私的。虽然追求政绩的过程可能相同,但出发点的不同往往导致最终结果与应有的正确的政绩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
       许多基层党员干部出身于群众,曾经是群众的一份子,但其对于政绩的出发点往往偏离了自己为人民谋幸福、为群众谋利益的初心,以致政绩观出现偏差和扭曲。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自私”心理的产生,是由于自私心理作祟,他们把创造政绩的初心从造福人民变成了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搭桥、积累资本,而伴随着出发点的改变,创造政绩的手段往往会发生改变,创造政绩的结果往往也会随之变形。许多劳民伤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就是这样产生的。这样的政绩,根本不是党和人民所期待的政绩、所希望的政绩,这样的“政绩”其与群众的期望是南辕北辙的,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样的“政绩”越多,群众的利益受损就会越大。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因此,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时刻记住,党的政治立场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新时代每一位党员的行为准则[1]。基层党员干部想要创造出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政绩,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人民立场,真正做到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因此,牢固的群众观是基层党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前提[2]。只有坚持了这一前提,树立起足够牢固的群众观,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基层党员干部才能谋求到切实的政绩,树立良好的作风,保持党员的政治本色。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想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基层党员干部不仅要做到以群众为出发点,树牢群众观,清楚自己是为谁创造政绩;与此同时,还要清楚自己想要创造什么样的政绩。政绩同样也有好、坏、真、假之分。这就需要通过相对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全面性的判断[3]。而判断正确政绩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尺就是科学的发展观。
       例如,目前许多党员干部都片面地将政绩的内容理解为单纯的经济指标,以GDP是否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体现。党员干部这样理解的误区,在于过于把经济建设当做中心[4]。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但决不能把经济建设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和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如果我们党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绩又有什么意义呢?”正是在片面甚至错误观念的指引下,一些地区、单位的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片面地理解为主抓经济建设或者只抓经济建设,却忽略了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其他事业,以致一个地方、单位的导航仪发生偏差,发展方向出现偏航。更有甚者,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为了追求这种片面的政绩,甚至在统计经济指标时弄虚作假、搞数字掺水,近年来云南就有好几个县因此而被国家统计局指名道姓通报批评。这种做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是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暂时的眼前利益的,其甚至会影响一个地方、单位未来多年的发展,是急功近利、得不偿失的。这种方式带来的只会是一段时间内经济指标的增长,但对一个地方、单位带来的伤害却是中长期的、持续性的。这样换来的政绩不仅不能让群众受益,甚至对群众来说会是一种灾难。
       针对这种情况,基层党员干部想要树立起正确政绩观,就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和前进方向,把发展视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可持续发展,着力解决“好不好”、“久不久”的问题,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政绩内容,坚决防止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坚决避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基层党员干部要时刻谨记,树立系统观念、坚持统筹思想,谋取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可持续发展,是党员干部工作时的基本原则。要始终牢记,自己的政绩是否过硬,是否经得住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最重要的并不只是经济指标,而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推进,其根本标准在于人民群众的心声。否则,即便取得再大的政绩,如果人民群众从中得不到实惠,那也不是真的过硬的政绩。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科学准确地评价政绩,走群众路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监督作为衡量所创造政绩的一道检查线。
       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百姓创造政绩,这是基层党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5]。权力是柄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用得不好则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灾殃。基层党员干部手中握有一定的权力(包括硬权力和软权力),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权力,这乃履行职责之所必需,这就需要基层党员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念,正确地使用权力,在使用权力以及创造政绩之间寻找最好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正确的权力观与正确的政绩观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表里、有机结合、相互统一。首先从目的上来说,创造政绩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民群众。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民谋利。而权力观的目的是将来自于人民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其次从运行方式上来讲,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走“人间正道”,不走旁门左道,并要求站在人民的立场、群众的角度,学会倾听群众的声音,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同样,正确的权力观,也要求正确认识权力、理性对待权力、依法使用权力、决不滥用权力,并要求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使其在行使权力时不能将自己的个人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上,把自己使用权力的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之所以具有错误的政绩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错误的权力观的影响,对权力的来源存在模糊认识或产生误解。错误的权

下转第299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