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植物保护中农药应用技术与发展前景
白航岩 薛青青
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8000
摘要:农药的应用在我国农业植物保护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背景,在防治各种病虫害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和重要的现实作用。它也为保证中国粮食产量的年增长发挥了坚实的基础作用。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激增和城市绿化率的不断提高,当植物发生病虫害时,就变得依赖农药的施用,农药成为解决病虫害问题的唯一选择。根据实际成果,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在促进植物保护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农药的大规模应用不仅预防病虫害和保护植物,而且对环境也有影响。农药的不加控制的使用造成了谷物和水果林等农业植物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通过食物链的循环进入人体。这些农药残留大多对人体有害。经过多年积累,当这些农药残留达到一定峰值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危及人体健康。另外,长期在植物上使用农药,会造成植物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和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引起病虫害变异,污染自然生态,增加环保难度。结合植保施药技术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力求为植保施药的发展前景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促进植保施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药应用技术;发展前景;建议与方法
农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技术。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基本的农业耕作遗迹。北魏后期,贾思勰的《齐姚敏书》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农业生产的科学著作,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传统农业的发展仍然更依赖于人与时的和谐,生态环境制约着农业,是阻碍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发展观的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形成,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然而,农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二次影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显然与这些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新时期,农药应用技术和发展前景必须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基础,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开展植保工作,建立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农药应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2]。
1农药施用技术
1.1正确理解农药的使用和适用范围
就中国植物的分布和种类而言,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种类的植物和不同分布地点的植物在施药技术上仍有一些差异。俗话说“橘生淮南橘,苦生淮北橘。”同样的植物,受不同环境的影响,有非常不同的形象,同样的农药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作用。所以在施用农药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农药的适用范围和施用方法,针对不同的植物。
在实际植保中,虽然有些农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使用后农药残留过多。当这些过量的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时,其危害远远大于普通农药。而且不同地方不同季节使用农药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些农药需要足够的水来稀释,而有些农药需要干旱来加速蒸发。在不同的季节,使用农药后得到的结果也不同;其次,农药的使用也要注意不同的病虫害。同种植物的病虫害种类也可能不同,使用农药时,必须仔细区分植物遭受的病虫害,并根据病虫害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农药。不能只凭经验行事,照搬已有的方法或经验,要深入调查,合理利用;最后,要根据不同的植物种类选择合适的农药。在具体的农业生产中,有农业经济作物和农业非经济作物。农业经济作物能产生经济效益,多指食用作物,农药残留会直接进入人体。所以有机磷农药不能选择,要控制剂量和危害性。应选择一些“温和”的农药,以减少农药残留,保护人体健康。简而言之,在选择和使用农药时,需要考虑许多方面,并针对不同的应用合理使用它们[3]。
1.2正确区分农药成分的危害性
顾名思义,农药这个词是一种在农业领域生产的药物。古语有云,是三毒之药。药物应用于人体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成分的危害性。对于农药来说,更需要考虑其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性。在农药的具体应用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对病虫害的作用,通常会选择一些“高毒性”的农药。
在这些农药的实际应用中,它们确实可以取得比预期更好的效果,但“剧毒”农药不仅会对植物产生影响,而且在使用过程中还会传播给使用者。这些农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随着人体的新陈代谢从体内消除,但大部分“剧毒”成分在使用过程中进入人体后不能自然排出。当使用者出现中毒症状时,则是过量吸入有害成分的表现,甚至一些高浓度的农药原液,只需轻触皮肤即可对人体造成中毒反应。产生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无法正确区分农药中有害成分的危害性,使用时警惕性和警惕性降低。
为了防止农药成分对人体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的危害性,在选择农药时应避免使用“剧毒”农药。即使是必须使用“剧毒”农药时,也要穿戴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农药中有害成分的摄入。同时,做好农药的保管工作,根据农药中有害成分的不同类型,将农药放置在合适的储存场所,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本身的危害[4]。
2.农药的发展前景
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下,绿色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主流理念,而传统农药具有对自然环境污染大、对人体危害大的特点,这显然与绿色循环经济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在新时期农药的应用中,我们必须紧紧跟随绿色发展的主题,减少环境污染。绿色生物农药的出现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生物防治与生物农药的有效结合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城市的绿化率,在城市中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已经成为衡量城市绿化程度的唯一标准。但是,城市绿化不仅仅是种植绿化植物的数量,更是绿化植物的生长质量。如果大量绿色植物突然遭受病虫害,突然大面积死亡,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城市形象的损害。然而,基于城市人口密集、绿化植物种植密集的客观因素,对城市绿化植物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农药喷洒不仅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因此是一种“弊大于利”的方法。
现代新型生物防治和生物农药的应用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该方案的有效性不能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保障措施的并行也是保证生物农药有效应用的基础。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生物农药的推广中,受历史经验的影响,一般大众对生物农药的认知程度不高,可能有人听说过生物农药,但大多数人可能对生物农药一无所知。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发展,是生物农药推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生物农药的普及过程中,生物农药和生物防治的概念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深入人心,为生物农药被大众接受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强生物农药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与传统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更为复杂,因为用户在使用生物农药时必须仔细区分害虫和天敌的种类,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发展,有必要对生物农药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只有普及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才能真正消除公众对生物农药的偏见,实现生物农药。
3结论
综上所述,在植保中,无论是农药应用技术还是发展前景,都必须紧紧围绕时代主题,实现绿色循环经济发展,通过科技进步推动植保进步,不断更新农药应用技术和发展前景的进步理念,有效推动植保发展,帮助实现“五位一体”的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理想。
参考文献:
[1]祖力帕热·艾斯卡尔.植物保护中农药应用技术与发展前景探讨[J].农家科技:中旬刊,2020,(2):64.
[2]钟健平.植物保护中农药应用技术与发展前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201(9):157-158.
[3]李怀栓.植物保护中农药应用技术与发展前景[J].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46.
[4]陈云玲.论植物保护中的生物技术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459(1):147-148.
[5]宋筱.新型农药的应用及绿色植保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8,57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