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28
摘要:近年来,我国资源流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愈加迅速,特别是国家提出要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地均注重上重大项目,并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压舱石”“定盘星”,导致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压力空前加大。2020年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到期结束后,国家将在新一轮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初步考虑在指标分配方面以五年为周期逐年递减,且减幅逐步增大,主要目的是设置资源利用上限,倒逼利用方式转变。本文也将通过探索做好我国国土空间规划顶层设计,进一步提高区域治理能力和城乡资源利用率,促使城乡融合发展,并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资源流动;国土空间规划;资源势差;策略;
国家依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不仅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大趋势而做出的改变,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规划国家腾飞的蓝图,在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之下实现国家向前大踏步。在资源流动的视角下,通过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好地表、地上、地下等空间资源,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小碳排放,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1]。本文主要结合了在资源流动的新形势下国家的发展方向,探讨实现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配置及优化,以最大限度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促进城乡资源融合和各区域间均衡发展,满足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基本要求。针对以上几点,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意见,以供参考,望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1.资源流动最优配置下空间决策导向的转变
1.1资源流动的最优配置
资源流动指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对资源使用形成的消费链条以及区域之间的转移运动和转化,包括资源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位置发生的位移,亦或在原生状态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消费、废弃等等,这些都是在资源连锁过程中发生的价值、功能以及形态转化。从基本意义上来讲,资源流动最基本的配置方式就是将负面效益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实现效率最大化,这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中常说的双脱钩资源环境。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污染和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等资源环境的破坏。
1.2国土空间决策导向的转变
与资源配置不同的是国土空间的导向在规划上是作为国家的指南,是为完成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在同一空间载体或者是同一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复合调配来缓解资源间的不平衡以及不充分的发展关系,从而降低资源的损耗率,提高其利用率,实现资源流动的最优配置[2]。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空间的决策导向更应该向引导资源在形式上的转变为主,并通过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等功能来寻找资源发展的新途径。不仅可以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也可以为生态优势创造新的发展方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自然,净化环境,对不可持续的物质流动所带来的问题进行模拟,旨在找出最优的解决办法。欧盟通过模拟资源渐进情景来不断调整并出台配套措施转变低碳经济,我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提出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引导和激励各地高质量发展。同时,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做好新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国家和各地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定位、经济社会、产业发展、人口分布和水平衡分析等因素,在做好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需求—供给—实施监管—评估激励”的全周期要素配置体系,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向经济发展优势地区倾斜供给,形成差异化发展和不同规模配置初步分解方案。同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识别风险挑战,以目标为导向,梳理好区域发展战略对国土空间的需求,做好资源要素供需平衡分析,深化国土空间规划前期重大专题研究,查清增减挂钩潜力、存量用地、低效用地面积,从规划源头解决拓展建设用地空间问题。
在资源流动的决策导向过程之中,决策者也要做出以下几种转变。一是对于土地的利用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节约集约用地。在现有的土地规划模式中,大部分采取的是总体规模控制,并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的手段来阻止在房地产日益扩张过程中的无序经营,从而实现节约集约化的多元发展。这与人口密度的简单增加不同,国土空间规划是多业共生的新型生态理念,具有着多元价值和多群体共处的特点,是通过重构区域以及空间发展而实现的资源流动。二是在人口规模发展过程中,要突破以往惯性思维的束缚,不能仅仅依靠人口数量来调配城乡土地资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可以依靠人群质量和数量的结构作为数据研究基础,对不同人群的城市空间利用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从而减小无依据扩张用地,引导居民形成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实现对于城镇空间的宏观调控,促使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相结合,也更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在微观调控上可以统筹开展街区的公共服务,以人性化的基础城市设计为主,满足当前阶段各类人群的土地空间规划需求。三是要对刚性的红线进行管控,结合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相应的改变,既坚守自然资源的发展底线,同时也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强空间管制的弹性规划来统筹推进,允许各地方设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目标,并进行自主实验,寻求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造性和规划性,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出地方区域的活力,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3]。
2.基于物质流理论下空间指标体系的完善
2.1物质流理论中的主要指标
物质流是指通过物质平衡以及资源流动的统筹安排来实现既定目标,具体就是对社会以及经济系统中物质的各方面关系进行研究,包括输入、储存、输出等数据分析,都是物质在经济发展、资源调控、生态平衡等多个层面上所呈现出的物质流动性特征。同时各部分应该加强对于各类资源的使用主体、位置、用途以及用量的关系分析,明确企业的转化效率,也就是说找到在输入、输出、储存的定量转换过程中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这样的数据分析可以有效地实现在资源流动过程中的数据监测,使各部门都可以了解资源的配置状况,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系统消耗。
而且资源流动特征以及资源转化效率是反映物质消耗、产品输出、物质增加量、物质收入等数据评估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对资源的城市使用状况作出分析的重要依据[4]。随着每年人均消费量的增长,资源的使用配置也会有更加清晰的调控。联合国的环境署曾经预测,在2050年,城市的DMC指标为每年度每人8~11吨左右,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联合国的环境总署将6~8吨的DMC值作为了调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消耗性指标。而LEPO则是对资源的使用和利用状况进行反馈的数据,LEPO值越大则代表物质在循环过程中的利用值越小。NAS值是反映资源在循环过程中的使用状况,不仅包括了有害物质的积累量,也包括了资源利用带给环境的巨大的隐患,反映了城市在物质的存量以及数量上的资源安排状况,这是对资源以及环境进行宏观控制的最主要的参考数据之一。
2.2对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启示
在同一个资源消耗的数据统计中,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态势主要是体现在资源的可再生和外部消耗的状况,反映了资源在消耗过程中的代谢和产出的明确关系,随着区域环境资源以及流量时代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以及资源的快速流动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了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所以针对不同城市的资源分配性质,对资源的输入、储存、输出、资源在空间中的关联进行有效分析,并且在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目标规划体系,注重表彰资源、数量以及利用效率。例如在耕地方面,作为与粮食消费和产量、国家用水等有着密切关联的基础民生项目,耕地系统的资源配置状况应该有更加明确的规划,根据我国目前阶段的新增建设用地以及国土开发的民用耕地数量,应该保持着二二三的产业增加值比例。
3.资源视差驱动下空间发展格局的优化
3.1资源势差驱动分析
对资源势差的驱动分析是通过对资源流动的本质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区域间资源供给不平衡的数据探讨,也是对经济发展的需求程度进行分析的参考依据。供给的引导势差是导致资源势差的重要因素,反映了资源在供给以及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调控需求以及自然势差之间的关系来强调用户在需求基础之上对于产品性能的合理利用。在当前的经济发展背景之下,资源流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出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区域的资源视差调解过程中,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就转化为了城乡的供给需求以及资源流动的安排问题。随着城乡空间的变革和优化,降低资源势差成为了实现负成本或者是零成本管理的最优化的手段。
3.2对于空间格局重构的启示
在资源势差的驱动之下,对空间格局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对城乡资源的流动性进行考虑,从而统筹安排空间格局,发挥出城市和乡村在各自的区域环境中所具有的优势,构建出具有更高的密度以及节点的融合网络,实现城乡结合的同步振兴。其次是在资源供给的过程之中,利用城市资源存量上的优势,减少将废弃物质排向郊区或者是农村,减少自然空间的环境恶化,实现对乡村自然空间的初级共用,保护耕地不会破坏,满足在当下乡村和城市各主体所表达出的不同功能要求,从而实现公共服务的延伸和优化,加大社会公益事业向农村的覆盖[5]。最后是在资源需求的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出城乡结合的混合功能,开发出具有更多功能的社交混合街区,减少城市生活的资源需求,减弱城市对于乡村生活的吸引力,从而统筹安排更人性化的乡村设计,为不同的居民生活群体提供更加丰富的社会服务和住房类型,满足乡村地区的就业岗位以及居住状况,实现资源的合理供给和需求统一。
4.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的新形势
如今,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下,耕地保护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挑战。今年耕地保护工作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目标,以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为着力点,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明确保护任务,完善管制规则,强化监测监管,扎实有效地推进耕地保护监督工作,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规定要求,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明晰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不同的管制目标和管理强度,将粮田按永久基本农田管理。
结束语
从资源势差和资源流动角度出发破解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间的矛盾是一种新的发展手段,随着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自然资源被逐渐消耗,使得生态经济难以维持平衡和稳定发展。而在资源流动的社会背景之下,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正处于体制、技术、理念的多重建构时期,所在基于资源流动视角规划国土空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考虑了在经济、社会、资源以及生态的复合系统环境之下如何开展城乡资源融合,并对城乡治理体系以及空间规划政策进行了辩证,希望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一点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元,陈川.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段)空间规划策略与实践[J].规划师,2019,35(11):80-83.
[2]赵世强.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规划开发战略选择研究》一书[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1):126-126.
[3]汤西子,邢忠.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系统管控[J].规划师,2020,(10):50-57.
[4]招晖,陈昌勇.FLUS模型对佛山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的验证与修正分析[J].规划师,2020,36(3):86-92.
[5]肖竞,曹珂.基于景观“叙事语法”与“层积机制”的历史城镇保护方法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6):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