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视阈下党的利益协调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任征明
[导读] 摘要:如何改进脱贫攻坚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必须面临和函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天津城建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101
        摘要:如何改进脱贫攻坚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成为新时代我们党必须面临和函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我们必须坚持党对扶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实现利益协调的全面领导,着力形成“政党—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利益协调的合力效应;建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的问责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监督机制,促进利益协调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加强党组织对基层协商治理的领导,促进党的利益协调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增强利益协调的实效性;竭力构建“表达—分配—评估—保障”的系统化运行机制,促进利益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脱贫攻坚;党;利益;协调路径
        引言
        利益是人类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因,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归根结底来源于利益,并指向利益的自我实现。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利益关系成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内容。利益协调是政党的内在职能,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基本反映。反贫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贫困人口利益实现的过程,也是对错综复杂利益关系的协调过程,更是打破“利益固化”藩篱、建构利益共享和利益均衡的过程。
        1加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群众工作能力
        脱贫攻坚战略下中国共产党利益协调是检验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试金石,是增强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主渠道。在“七大”上,刘少奇同志曾指出:“干部决定一切,干部问题关乎着中国人民的事业。”毛泽东也说:“我们的干部也是宣传员,干部要在语言和行动上体现党和新中国的精神,为人民群众作出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有机链条,党员干部应深入基层社会,走近人民群众中,通过过群众问政大会、政策讨论大会、村民大会、社区大会、乡镇大会、座谈会、基层对话会等各种“人民政治”的民主形式,用心用情用力与基层骨干、普通村民、贫困群体直接交流,宣传和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制度政策走进人民群众心中,使民众真正理解扶贫政策蕴含的内在精神,并倾听多元贫困户的利益诉求,切实做到利益代表,避免形式主义、敷衍了事、走马观花。
        2积极营造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浓厚氛围
        一是要加强宣传与引导,积极营造社会扶贫的环境和氛围。《方案》强调,要积极营造社会关心扶贫、爱心助贫的浓厚氛围。“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宣传空间,加强舆论引导,汇全国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营造扶贫济困浓厚社会氛围。”因此,坚持不懈抓宣传,必须增强社会力量对脱贫攻坚战略重大意义的深度理解和高度认识,广泛、深入动员全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特别是创新宣传方式,充分运用各类媒体、网络资源,加强对社会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的动员宣传力度,打造“人人懂脱贫、人人能脱贫、人人为脱贫”的社会扶贫愿景。如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社会组织也应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各类新媒体加强对社会扶贫的舆论传播,并借助主流媒体的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形成扶贫济困的浓厚社会氛围。二是促进社会组织扶贫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对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信任感和认同感。如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的中基透明指数对基金会、社会组织的财务管理、审计报告和人事制度、扶贫过程、资金投放等进行公开。
        3加强利益协调制度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制度的好坏对公共权力的有效运行起着根本性的保障作用,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是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利益协调的制度规定,有利于利益协调方式的科学运行。促进逃避型利益协调向积极主动型利益协调转变、敷衍型利益协调向务实型利益协调转变主义、选择型利益协调向普惠型利益协调转变、机械型利益协调向创新型利益协调转变、突击型利益协调向常态化利益协调转变。二是强化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避免出现制度浪费、制度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使制度执行到人、到事,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防止制度执行犹如橡皮筋。因此,为了优化基层政治生态和促进脱贫攻坚的如期完成,需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利益协调制度体系,以及加强问责、容错纠错、监督执行的力度,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利益协调制度作为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托和实现手段。
        4建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化监督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过程监督,实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跟进到哪里”。一是注重事前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只有破除信息不对称的监督壁垒,增强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将权力置于全体社会成员“眼皮底下”,形成天然的社会屏障,才能保证公共权力规范化、程序化,防止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二是加强事中管控。如脱贫攻坚战略中将政策公示、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扶贫资金发放、扶贫项目跟踪的每个过程、环节都置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中,提升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和利益协调的人民性、科学性。三是落实事后反馈,增强监督的实效性。如巡视组在巡视督查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利益协调行为时,若存在不当作为并提出整改意见,必须在整改期限内及时处理、整改并反馈给广大贫困人口,促进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利益协调中顺民意、得民心。只有将监督置于利益协调的全过程,促使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才能为利益协调的有序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改革的实质即利益关系的重新整合和利益结构的时代调整,这意味着不仅要增加新的利益协调主体,形成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的利益协调主体网络,而且还要重组计划经济时期旧的利益关系与改革开放40年以来新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切实促进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当前,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利益协调产生了认知驱利化、利益协调形式化,导致精准识别精准性较差、资源下乡匹配度较低、干部下乡难融入、数字扶贫唯数字等现实问题,不仅影响脱贫攻坚的有效落实,背离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战略的初衷,也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公信力和政治认同感。因此,着眼于脱贫攻坚战略,积极思考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利益协调的思维、路径转型,对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实现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向鑫.脱贫攻坚视阈下党的利益协调路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9
        [2]李良芳.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J].智库时代.2018(13):28-29
        [3]王炯.着力践行“三先”工作理念助力脱贫攻坚阳光行动[J].农电管理.,2020(02):20-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