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负荷改良型A2/O工艺强化脱氮调控研究 唐天鹤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唐天鹤
[导读] 本文对某改良型A2/O工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及调控方式进行分析,讨论了该厂脱氮效果差以及投加碳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为内回流比过高及末端DO过高

        低负荷改良型A2/O工艺强化脱氮调控研究
        唐天鹤
        肇庆市肇水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广东肇庆  526040
        摘要:本文对某改良型A2/O工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过程及调控方式进行分析,讨论了该厂脱氮效果差以及投加碳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为内回流比过高及末端DO过高。以进水氨氮值、缺氧末端硝酸盐氮值对内外回流比及碳源投加作为调整依据,在特定条件下关闭内回流,利用外回流进行硝态氮回流脱氮,同时降低好氧区末端供气量。调整后总氮的去除率及投加碳源利用率有效提高。
        关键词:改良型A2O;低负荷;脱氮;DO;内外回流


        1.引言
        某污水处理厂采用改良型A2/O(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工艺,一期第一阶段设计处理规模为2.5万吨/天,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和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一级标准(第二时段)的较严值。2019年日平均污水处理量约1.4万吨/天,处理负荷约为56%。
        1.1工艺说明及设计参数
        改良型A2/O工艺是针对A2/O工艺的缺点进行改进,于厌氧区前增加一个预缺氧区作为选择区,能够降低回流污泥对厌氧区的不利影响,提高除磷效率。原水先经过预处理后按需分配对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进行多点进水,回流污泥进入预缺氧区。
        在预缺氧区分配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能降低回流污泥中硝态氮对厌氧区除磷的不利影响;厌氧区中聚磷菌利用BOD释磷,污水磷浓度升高;缺氧区中反硝化菌以有机物为电子供体,把回流液中的硝态氮、亚硝氮还原为氮气,总氮及有机物浓度下降;好氧区中有机物被大幅度降解,氨氮经硝化反应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浓度升高。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过量吸磷,总磷浓度下降。
        工艺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停留时间(h)
f
MLVSS/MLSS
BOD5污泥负荷
kgBOD5/(kgMLSS.d)
预缺氧区
厌氧区
缺氧区
好氧区
 
 
0.5
1
3
10.5
0.65
0.10
VSS
(g/L)
MLSS
(g/L)
污泥最大回流比
混合液内回流比
总泥龄
d
BOD5容积负荷
kgBOD5/(m3.d)
2.25
3.5
100%
150~250%
18
0.25
剩余污泥产率
(kgMLSS/kgBOD5.d)
内源呼吸系数
(d-1
理论产率系数
(mgVSS/mgBOD5
0.80
0.05
0.5

       

        表1 生化池设计运行参数
        1.2进水情况
        1.2.1长期低碳源低负荷
        2019年处理负荷仅达到设计值的56%,个别月份低于40%;进水COD普遍偏低,与设计值存在一定差距(见表2)。
        表2  2019年运行数据与设计参数对比

处理量
(万吨/天)
COD
(mg/L)
BOD
(mg/L)
可生化比
F/M
[kgBOD/(kgMLSS.d)]
实际值
1.44
121
55
0.45
0.01
设计值
2.50
350
180
0.51
0.10

        1.2.2进水水质波动大
        由于该厂接纳部分工业废水且部分污水管网雨污分流不完善,进水污染物浓度波动幅度大,且呈现出进水TN高则COD低的规律(见图1),导致在进水TN平均值比较低时,仍出现部分时段碳源不足的情况。期间出水TN不稳定,需经常投加碳源进行脱氮。
        表3 2019年实际运行进水数据

污染物名称
COD
氨氮
TN
TP
SS
范围值(mg/L)
45~385
1.25~28.5
3.35~33.45
0.32~2.72
24~244
平均值(mg/L)
121
18
25
0.98
83

       

        图1 进水COD、总氮趋势图
        2.强化脱氮调控方式
        2.1调控前的运行方式
        利用改良型A2/O生化池按需调节进水的特点能够较为灵活地对进水碳源进行分配。该厂在出水TN较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脱氮的处理效率,主要采用调整进水量、增加内回流量以及投加碳源的方式进行调控。由于该厂的进水TP比较低,且能够在好氧区末端投加PAC作为除磷的保证,故在脱氮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将进水方式调整为全部由缺氧点进水,并提高内回流比,在C/N比较低时辅助投加碳源至缺氧区。
        但在进行调控的过程脱氮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甚至出现脱氮效率不升反降的情况。在碳源的脱氮利用率上,也远低于理论计算值。
        2.2影响脱氮效率原因分析
        2.2.1好氧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由于进水水量以及COD浓度、氨氮浓度较低,导致设计的鼓风量超出生化池好氧区需氧量,即使在开启最低频率的鼓风量的情况下,生化池DO仍难以控制。
        未调整前,好氧区平均DO值为2.28mg/L,由于在线DO监测仪安装在好氧区的中部,好氧区末端DO值远高于在线DO监测值,经检测好氧末端DO值在6~8mg/L的范围内,大量的溶解氧通过内回流进入缺氧区,影响了缺氧区的脱氮效率[1]。同时过量的曝气,降低活性污泥利用胞内有机聚合物PHB作为反硝化碳源[2]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了脱氮效果。
        2.2.2内回流比的影响
        改良型A2/O工艺中内回流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好氧末端的硝态氮、亚硝氮回流至缺氧区,利用进水的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实现脱氮。但在好氧区末端的DO值较高的情况下,内回流混合液夹带着的溶解氧对脱氮效果影响非常大,其影响程度与好氧区末端DO、内回流量呈正相关。
        因此内回流比需要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内,虽然该厂的内回流比一直控制在160%~320%之间,但由于该厂三台内回流泵并未加装变频器,内回流流量只能调节为1080、2160、3240m3/h的固定值,导致内回流比难以精确调控。虽然内回流比能够控制在设计值(150~250%)内,但通过检测缺氧池DO及硝态氮发现无法精确控制内回流比对反硝化的影响依然十分大,甚至出现缺氧区内反硝化效率几乎为零的情况。
        此外,内回流比虽然不影响生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但会影响缺氧区的实际停留时间。当进水流量为700m3/h时,经计算可发现在进水碳源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内回流比的增大,缺氧区实际停留时间减少明显,最低值为0.9h(见图2),降低碳源的脱氮利用率。

        图2 缺氧区实际停留时间示意图
        2.3强化脱氮实施调控
        2.3.1降低好氧区供气量
        好氧区末端DO过高会直接影响到脱氮的效率,控制好氧区末端DO可作为该厂强化脱氮的第一个策略。由于该厂进水水量负荷过低,设计的鼓风量超出生化池好氧区需氧量,即使在开启最低频率的鼓风量的情况下,生化池DO仍难以控制。因此通过出风管外接支管引流放气实现生化池末端的DO值进行控制。该方法可降低好氧区供气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更合理的方法是在好氧区末端安装推流器,建立消氧区。当好氧区末端DO过高时,将末端原有的曝气管阀门全部关闭并开启推流器,建立消氧区。这种方式不但可以降低好氧区DO,减少能耗,还可避免出现部分区域污泥沉降堆积的现象。
        2.3.2改变硝态氮的回流方式
        改良型A2/O工艺中,假设在碳源足够、不考虑固氮,好氧区末端硝化反应程度及缺氧区的反硝化程度足够高的情况下,出水TN浓度的理论预计值应为:
        Nlde=Q进*Nte/(Q进+Q内+Q外)
        Nlde:出水TN浓度mg/L
        Nte:进水凯氏氮浓度mg/L(该厂以氨氮主)
        Q进:进水流量m3/h
        Q内:内回流流量m3/h
        Q外:外回流流量m3/h

        根据公式可知,碳源充足时提高回流量能够提高总氮处理效果,但在进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由于上述2.2中讨论的原因,过高的回流量反而会影响脱氮的效果[3]。通过统计分析该厂的进水氨氮累积浓度分布25mg/L发生在90%以上,经计算,当外回流比采用100%时,出水TN预计为12.5mg/L,可以符合一级A标准;而且该厂的水量负荷比较低,若将外回流比提高至200%,二沉池的表面负荷以及停留时间依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因此该厂改变了原来的硝态氮回流方式,一般情况下不再利用内回流的方式回流硝态氮,而是利用外回流的方式回流硝态氮(即关闭内回流,适当增大外回流的措施),活性污泥混合液经过二沉池后进行回流,降低了回流液的溶解氧,提高了脱氮效率。
        在进水碳源充足时,碳源未能在预缺氧区和厌氧区完全消耗,此时缺氧区的ORP值会处于一个较低的范围内(-150mV~-50mV)。同时对一台内回流泵补充配置了变频器,此时可以合理的开启内回流,对缺氧区补充硝态氮避免碳源浪费,提高脱氮效率。而当ORP>50mV时,不建议开启内回流。
        3.总结分析
        本文通过关闭内回流,同时降低好氧区末端DO值,利用外回流作为硝态氮回流这种方式,相当于将改良型A2/O工艺调整为不考虑TP处理的倒置A2/O工艺运行[4],不但降低了回流液中溶解氧的影响,还提高了缺氧区的水力停留时间,增加反硝化反应时间。尤其在进水碳源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调控方式脱氮效果明显。通过该方式运行后,平均总氮的去除量提高3mg/L,同比提高率约30%,大幅降低了碳源的投加率。改变回流方式后,可将预缺氧区、厌氧区、缺氧区都视为反硝化区,提高反硝化反应的停留时间,避免碳源进入到好氧区,提高了碳源的脱氮利用率。

        参考文献:
        [1]李柏林.A_A_O氧化沟工艺强化脱氮调控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8
        [2]王红武.胞内有机聚合物PHB为反硝化碳源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05册.城镇排水P302
        [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05册.城镇排水P3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