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月4期   作者:陈颖
[导读]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流传下来,其中最为经典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髓就是古诗词。
        陈颖
        江苏省高邮市甘垛小学 225600
        摘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被流传下来,其中最为经典且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髓就是古诗词。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是他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有效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全面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换言之,小学生从古诗词开始由浅至深的接触我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从小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教学途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接受文化内容的程度相对有限,并且自身生活和学习经验也不够丰富,若教师不对古诗词中存有的内涵内容进行强调,学生则很难真正了解传统文化内容,也就造成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掌握的少之又少[1]。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滞后,没有重视传统文化
        上文讲述到古诗词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然而就在素质教育新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出现教学观念滞后的现象,也没有对传统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中试。教师依旧保持着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地位,更没有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这对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而言是一种约束。就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采用了灌输式教学形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于古诗词的背记方式就要求学生抄写,或者死记硬背,这样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对该古诗词背后的真正含义进行掌握之外,还在绝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注重知识学习,忽视美学教育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课堂中的大多数时间教师都会用于在生字词的讲解上,等讲解完生字词之外,教师再引导学生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这样的讲解过程,学生很难真正体验到诗情画意的感觉,填鸭式教学模式是当前很多教师首选的教学形式,大多数教师并不会将利用传统文化内容对创设与诗词相关的教学情境,这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其中。教师不能将自己对该诗词中包含的美传递给学生,可能有些教师认为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这首古诗词的含义即可,但同时这样的想法也剥夺了学生对该诗词中存有的美进行理解的权利。
(三)缺少传统文化功底,影响教学质量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专业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较少,但若是考察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那么就会很快发现教师的传统文化功底较为缺乏。大多数时候,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一般都只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形式进行,很少主动对古诗词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入了解,更不会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该诗词当时的文化背景,以及包含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通过吟诵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古诗词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中包含了对古诗词的诵读,在小学古诗词中,大多数诗词都是五言绝句或者是七言绝句,这些古诗词对韵律的要求非常严格,并且在吟诵时,要求朗朗上口[2]。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吟诵过程中,触发自己的情感,并通过大胆想象文字描述的画面,反复阅读和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含义,以此激发学生对该诗词的想象与思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能力有限,但可以通过对文字的反复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对古诗词中蕴藏的美,以及透出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加以感悟,以此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带来不同的情感领悟。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忆江南》这首诗词时,诗歌中提到“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刚开始阅读时,学生很难真正体会这一首诗歌的美,但通过反复阅读,并逐字品读,便可以发现“红胜火”“绿如蓝”的美,二者异色相衬,也体现了江南艳丽的景色,另外还有“初日”“江花”“江水”等一系列的描写,更加显得熠熠生辉。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白居易笔下的江南情境,相比以往死板的教学而言,学生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其中,通过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中,在潜移默化中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感悟。
(二)扩散语文思维强化学生人文素养
        古人会通过古诗词的方式表达一些自己对自然景物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的想法。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扩散学生的语文思维,还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3]。并且对一些关于理想抱负或者是情感意志古诗词学习,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灵给予进化,对学生的情感认知进行升华,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古诗三首》时,其中包括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中都包含了对传统节日的描述。而学生也可以通过对这三首诗学习增加自身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元日》主要对春节进行了一个表达,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让学生联想到春节时的生活场景,爆竹声中、千门万户、新桃换旧符等,这些都是描写春节的一些景象,让学生根据这些诗句,全面扩散自己的思维,通过想象描述出一副春节热闹且万象更新的画面。《清明》所表达的则是一个带有哀伤气氛的节日,该节日主要是对已经逝世的人进行怀念,其中“雨纷纷”“欲断魂”,都表现出了作者的爱上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更侧重于描写重阳节的景象,整首诗都表达了作者一个人在外孤零零思念家乡的景象,并期待与家人重逢团聚的日子,“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于思乡但无可奈何的情感。通过对古诗词的思维发散,从细节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通过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意境
        随着时代进步,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不同感官进行多角度刺激,以此营造传统文化意境。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之中,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出比较具有文化意境的氛围。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从以往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学习,从立体视频中对古诗词的意境加以感受,为其配置上符合该诗词意境的音乐背景,更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对文化气息进行感受,并在学生面前展示古诗词的形象、景物,以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该诗词进行理解。同时还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感受不同的诗歌表达风格。
        比如在学习李白《望天门山》这首诗词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展现出诗中所描写的静态画面,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的流动,小舟游动的动态画面加以体会。通过对动态美的感受,学生更能深入了解诗人洒脱,豪迈等形象。通过信息技术将学生带领到文化氛围极其浓厚的诗歌意境中,那么学生理解以及诵读古诗词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同时,更能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对传统文化加以认知和领悟。
结束语: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帮助小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且灿烂的传统文化内容,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引导学生继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程翠萍. 传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 读与写,2021,18(4):106.
[2] 姜祖娣.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2021,18(7):52.
[3] 李永泉. 小学低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三步骤[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1):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