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佳 廉琼
郑州轻工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3
摘要:在我国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从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开展、学生心理素质发展、高校心理教育教学团队成长三方面分析高校心理育人机制建立的需求。
关键词: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策略
引言
高校学生具备极强的可塑性,是遗传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同时又兼具共性和个性,在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之中,受到教育水平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又被遗传因素所制约,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都是统一执行的,很大一部分的高校学生并没有达到高等教育最终的学习水平标准,很多学生发生的突然情况往往让学校和家长措手不及,因此,做好高校心理育人至关重要。
1心理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品质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之一,完善人格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育人包含了多方面的含义和多层关系,既可以指育人的手段、途径、方法,也可以指育人的内容、理念、态度、氛围等,总体而言,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的目的。心理育人是实现完善人格的重要途径,具有独特的价值。
2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策略
2.1高校大学生自觉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第一,树立自我意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对自己要有清晰的认识,既不夸大也不自卑,然而他们处在人格完善定型期,心智还不成熟,遇到事情容易冲动,当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产生冲突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实践中给自己清晰的定位,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实践中不断了解和评价自己。第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要对这门课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用心用脑与教师互动交流,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助力自己成长成材的有益动力。第三,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平台。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等,当学生出现心里异常而自己无法解决时有咨询的地方。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以上活动纳入到自己的文体活动中,借此提高自己应对心理异常情况的能力。
2.2强调全过程育人,督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地落实
首先,拥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价值观、认知水平以及心理状态也不一样,高校要将心理育人高效化,将德育与心育充分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成才始终,必须改变过去以阶段性结果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应该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大一年级的大学生,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应注重其初步萌生的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并充分认识到该阶段学生仍然缺乏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理智处事、处世”为理念,适当开展人际交往、适应大学生活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或课程,并将其核心理念延伸到大学校园文化构建中去,使学生能在日常学校文化中感受到人际交往的方式与魅力,从而引导学生构建健康的交友观、生活观、学习观。又如,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则可开展与职业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其构建与社会职场接洽的健康心理。再如,大学生在面临各种其他困难时,如经济困难、家庭重大变故等,容易表现出情绪与人格的重大转变,这就要求辅导员或者其他教职员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总的来说,做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全过程监督,就要明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以此为导向构建针对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档案,为监督机制提供重要支持。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有心理健康学科才能完成,要促进全过程育人的实现,高校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入其他的学科教育中,使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感受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社会道德理想,为培养其正直的人格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高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月活动,要求各专业学科教师在其间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融合与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也能学到正确的心理知识。
2.3采取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
学校心理育人政策、措施全面有效的落实,需要管理者与实施者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积极、主动地落实育人政策,开发学生个性品质与潜在价值。心理育人不是简单的心理健康预防与引导,而是育人环境、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等一系列因素的有机结合,通过外部环境的心理育人氛围营造,采用多样化、因材施教的育人方式培养与塑造学生内在的人格品质。高效能积极人格,简称积极人格,是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生命潜能,积极学习、分享与奉献的人格。高效能的积极人格教育是进行心理育人并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应以高效能积极教学为核心,通过高效能积极领导与管理、高效能积极德育、高效能积极校园文化、课外高效能积极学习与活动等系统形成高效能积极人格教育,保证各系统有机融合、高效运行。因此,学校的领导者与管理者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贯彻实践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针与政策,树立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具有高效能积极人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坚定教育理念。
3加强课程建设,注重心理健康体验式教学
第一,为更好地落实心理育人,高校要着力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严格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利用各学科的优势和资源,提升心理育人实效。一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明确社交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掌握相应的心理调适方法;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在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自觉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例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缓解社交焦虑的方法时,除了教给学生人际交往技巧和正确的待人态度,也要强调诚信、友善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坚持的准则。第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要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体验。心理健康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心理训练。例如,拥抱可帮助人快速走出创伤,与他人重建信任。在拥抱的过程中,受伤的一方容易重获安全感,更容易接纳自己,理性看待生活中不开心的事情。为此,教师首先可选取相关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与他人分享自己内心曾经受过的伤或无法弥补的遗憾等,接着让学生尝试与同伴拥抱,缓解自身的心理创伤,进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排解不良情绪,将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代大学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品质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做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奋斗的育人工程,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马建青,杨肖.心理育人的内涵、功能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8(9):87-90.
[2]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0-94.
[3]许志勇.积极人格教育的机理与建设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1):108-109.
[4]贺玉娇.高校心理育人的创新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9):168-169.
[5]章少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实然困境与应然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20(6):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