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戏剧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功能研究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月4期   作者:安冬 范倩
[导读] 戏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过程以人为核心,从剧本到表演,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可以产生多种文化体验。
        安冬 范倩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戏剧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教育过程以人为核心,从剧本到表演,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可以产生多种文化体验。此外,学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语言表达、肢体表演等等,可以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等多种智能元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戏剧教育教学,也可以更好地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要求,实现文化传承和教育育人,由此而做的理论探索对“五育并举”的培养目标的实现路径做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建立的“四点一环”的教学模式对此类的教学实践和改革也是有理论借鉴的价值的。
关键字:教育戏剧  审美活动  文化传承  教育功能
一、基于多元智能发展的戏剧教育功能发掘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本身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最贴近生活和人性、人情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戏剧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之情,使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将小我的情感,向社会性、群体性价值观来转化,达到个人感情、道德、思想与外在的理想、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的“情志合一”。将内心自然自发之情,与时代、国家命运相连,树立健康积极的远大志向。
        戏剧表演以情感体验为中心,通过对演员情感的引导和教育, 进而形成思想的升华,完成由“情”向“志”的升华。戏剧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人格的塑造,通过情景的设置,在人与事、物的共情过程中,触发人的情感体验,《礼记?乐记》中记载,情的触发机制是“应感起物而动”,情的产生是自由和自发的,是有必然性的,人之感于物而情必有所动,是个体感性和内在的精神风貌之“情”。相比于“情”,这里的 “志”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偏重于理性思维层面上的社会性认知,是由个体内在心意转化而成,更多受到外界物质和精神环境影响的,带有指向性和目标性的群体特征的意向心理,是社会伦理的理性之“志”。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内心萌发的自然之情与社会所赋予的理性之志密不可分,理性的思考会增强个体情感的强度,规范情感发生的范畴,二者的结合才能给学生培养出和谐平衡的人格和价值观,实现“五育并举”,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结构由不同的八项智能组成,每一项智能都有提升的最佳的渠道,如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朗读可以得到有效提高,而逻辑智能通过计算、比较和解决问题得到提高,要在对应的一级指标中,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适合不同智能特点的孩子,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戏剧表演综合了语言表达、肢体动作、情绪感悟等多种综合能力,从综合指标分析,通过过程性的、多元化、多主体的参与方式,可以衡量和挖掘学生多方面潜力,这种衡量和挖掘不仅限于书面答题的能力或者是仅以分数来评价,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整体智能组合水平的提高。
        学习中不同智能特点学生表现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讲授的授课课方式和衡量标准,只适合于一部分学生,是单一智能的发挥,但是戏剧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方式比单纯的课堂听讲更加多样,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学生自己的优势所在,提升信心,可以更好的反映学生的发展情况,促进每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发挥,并带动总体智能水平的提高。
二、戏剧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内涵
        戏剧教育以人为核心,从剧本到表演,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可以产生多种文化体验。

从认知层面,戏剧教育通过对剧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角色人物的揣摩,优化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体会文本之美、情感之动人,情节之曲折。在行为方面,它能够通过练习改善学生的朗读面貌,提高学生朗诵和肢体表达的能力;在情感方面,它能让学生在饱满、愉悦的情绪状态中学习文化,提高学习参与度,通过体会和表演的移情,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和体验,通过对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完成对青少年的思想的塑造和人格人品的健全。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和文化发展中,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内蕴,新时代青少年的教育既要立足当下,更不能忘记历史,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文化的传承,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做为一种能力,首先是文本理解的能力,戏剧教育能促进学生读懂剧本文字的含义,领会作品的深意。其次,在角色代入方面,角色转换能促进学习者的身份代入,增加对不同时代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促使学生连接时代文化和自我,提升对不同时代的文化的理解能力;再次,戏剧教育能模拟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为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创造自由而开放的情境,通过想象力的提升,增加对新语文学科文化教学的体验,增加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文情怀的观照和反思能力。
        做为素养,它包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让学生能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戏剧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以直观有效的方式使表演者和观看者产生情感体验,以最打动人的方式,对人的思想和情感施加有益的影响,同时也对参与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最直接的提高作用,并实现参与者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并最终通过文化与人的连接,实现人对文化的塑造。
三、基于文化体验和传承的戏剧教育教学设计
        基于文化体验和传承的戏剧教育,在教育这一过程中功能的发挥通过四步展开:阅读——领会——表演——阐释。在阅读环节,通过对文本理解方面,戏剧教育能促进学生还原文字的本意,不但提高对文字的理解能力,也增强了对剧本所涉及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的深意的感悟力;在领会环节,学生对剧中人物和角色的代入,提升对文化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将小我与大的文化背景连接;在表演环节,通过情境模拟再现文化事件和人物关系,为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提供真实的体验环境,让学生在表演中互相支持,相互尊重,创造文明、艺术的文化氛围。在阐释环节,则通过对内心体验的描述和对戏剧氛围的感知表达中,深化文化体验,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肢体动作的表现力。
        从在文化的体验和感知、传承和深发的角度,戏剧教育的具体实施最适宜采取“行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每一出戏剧,作为一个体验和感知艺术、感知美的项目,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剧本的选择、角色的安排开始进入情景导入,从前期排练到现场表演,是一个明确任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最后是一个互动和讨论环节,学生通过对剧本和表演的回顾,主题的感悟,做为主体,自主参与,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学习单元。
        戏剧教育不同于单纯学科的学习,坚持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方面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了戏剧的艺术之美,掌握戏剧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符合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发挥育人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党和国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保持先进性,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动教育、美育五个方面,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叶子.论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而关系[J].教育研究,2000(7):47-50.
2.张克明,张金梅.国外戏剧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戏剧教育的启示[J].戏剧文学,2017(4):120-127.
3. [美]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4.廖佩莉.加入戏剧元素:角色扮演在小学中国语文科的应用[J].香港教师中心学报,2010(9):79-88.
5.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2):145-154.
6.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