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勇
黄山学院 安徽黄山 24500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求职压力与日俱增,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增强毕业生求职竞争力,已经是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尤其是重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团辅对象的影响力与辅导效果远远高于个体简单咨询,本文以笔者个人的实践经验为案例,呈现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具体实践与成效。研究结果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切实可行的,且成效显著。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应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背景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普遍认为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了获得工作的能力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各国学者在对于就业能力要素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对就业能力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探讨,但却始终没有界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就业指导实际中,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对于就业能力界定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各界专家们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通过现状调查,探讨政府、高校、企业的解决对策,各界人士普遍认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情况对社会整体健康发展影响也很大,国家从社会的稳定出发,也为大学生的利益着想,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的政策措施,并大力鼓励高校对于就业问题进行充分的研究。如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社会实践和岗位实习等等措施,都是为了使毕业生们在高校期间就能通过有效教育增强各方面素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使其能够具备职业化素质与能力,满足社会要求,顺利获得工作并具有保有工作的能力。
在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应用研究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毕业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明确目标、改善焦虑、培养自信、提升素质,并以此提高就业能力,这既是一种有效的职业辅导,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笔者在设计心理团辅项目方案之前,选定团辅对象为H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意见法对大学生就业力结构体系进行调查,构建符合当今社会现状的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力结构体系;然后分析当前团辅对象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为就业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
二、团体心理辅导项目意义
1.从学校的角度看,有利于完善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保障招生口碑与学生满意度。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证调研,构建科学的就业能力结构体系,发掘就业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这就为高校就业指导明确了培养目标,为提升人才质量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且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来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于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也有重要意义。
2.从大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更加明确就业能力的构成,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了解自身能力短板,提前做好提升规划。了解社会需求情况与求职就业形势以后,端正自身就业观念与就业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自身目标职业与发展路径,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就业,并做好职业发展详细规划。
三、团体心理辅导项目特色
团体心理辅导依据专业的心理辅导理论为指导,利用科学的、完善的、实用性强的活动体系与团辅对象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在辅导与实践的过程中交互影响,从而达到教育、启示、推动的作用。在个体辅导员,往往过程隐秘、枯燥、缺乏信任,而团队的气氛可以改变个体辅导中,以心理辅导员为中心的单一沟通影响,使整体团队都在相互的交流影响氛围中,团员之间的互助与鼓励为辅导效果提供了基础保障。团辅过程中,团员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得团体中其他成员就像一面清晰的镜子,是自己可以比较、观摩、学习、对比的对象,也可以作为反思与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参考,团队成员间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也可互为竞争对手。所以这种互相影响的方式是立体的,交互式的,其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团队成员构成一个微职场,也像一浓缩的微小社会形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就是将职场状态与社会生活中的就业压力、求职竞争、人际交往、职场发展等场景真实地模拟再现。团辅对象的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心理剧、环境假设、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就业活动,掌握因此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的处理方法与心理调适有效手段。在模拟面试中,团体成员能学会许多社会生活经验,就业保有技能,逐渐学会应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观察社会,懂得了应该遵守团体规范,为今后的真正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就业能力团体心理辅导类似于真实生活,大学生组成的团体在团队中进行间接学习,从多个角度观察自己,可以接受来自团体和其他成员给予的更多观点,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在资源分享的交流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可以将学习成果与活动影响力扩展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四、团体心理辅导项目成效
笔者与团辅项目组指导老师正在承担本学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撰写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料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做了深入的文献学习,查找了相关数据,且在自己第一批教学班中向学生发放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理解的现状,以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人际相互作用分析(伯恩) 、个人中心治疗(罗杰斯) 等作为理论与技术支撑。通过有本专业背景的相关老师,了解本专业对口企业对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第一次亲密接触、我眼中的自己、职场大观园、优秀学长交流与模拟面试新老生交流等活动项目,加深了大学生对于就业能力组成结构的理解,游戏中发现自身就业能力不足之处,并在实践中制定了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的具体方案与行动步骤。
参考文献
[1]樊富眠.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樊富眠.何谨,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7-8.
[4]张璐..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179-180.
[5]张梦洁. 《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团体辅导手册》的编制及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18.
[6]郭彬.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邓雅静(1987.7-),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黄山学院文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