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8期   作者:陈坤
[导读] 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定的推理知识、培养一定的推理能力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陈坤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东湖小学  443100  
        【摘要】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一定的推理知识、培养一定的推理能力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推理能力也是《课程标准》规定需要培养学生的十大核心素养之一。同时,推理能力的发展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培养推理能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推理能力 合情推理能力  逻辑思维  学科素养  知识建模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推断某些结果,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合情推理,而归纳和类比正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方法,更是推理的切入点。
        结合五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把握以下几种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一、新授设疑要直击要害  
        我们在新授课教学中,都会设置疑问来引导学生学习,而这些设疑可能偏重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也可能偏重于学习方法的引导。无论哪一种,都必须抓住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例如:五年级上册教学小数乘法例1的3.5元x3时,学生用3个3.5元相加得10.5元,也可以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分别乘3,然后把9元和1元5角相加得10元5角,再写成小数10.5元。但在列竖式计算时,此处一定要设问:后面算出来是105,为什么前面的算式是10.5?让学生在思考中推理,在推理中明白,3.5元乘3,计算的结果是以“元”为单位的,后面35角乘3是以“角”为单位的,计算出来了105角,换算成“元”作单位就是10.5元。计算过程中联系生活,思考计算的合理性。
        二、新知沉淀要架桥沟通
        学习新知后都会有一定沉淀的过程,也就是新知转化为旧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架桥牵线”,找到内存联系。
        五年级上册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要对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进行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公式的形式上分析,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S=(a+b) x h÷2)包含的元素最多。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长方形的两条边也看作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宽看作梯形的高呢?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长方形也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只是长方形看作梯形计算面积时,上底和下底是相等的(长方形S=(a+a)x b÷2)。再由学生尝试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间的联系,发现平行四边看作梯形时,上底和下底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相对的两条底(长方形S=(a+a)x h÷2)。在寻找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时,利用动画演示一条底的伸缩变化,聪明的孩子们一下便知道,把三角形当作梯形时,其中的一条底变成了0,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三角形S=(0+a)x h÷2)形式。
        五年级下册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同样进行体积公式的引导分析,把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写成V=a x a x a,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成V=a x b x h。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观察,找出棱的对应位置,并提示“长乘宽”计算得到的是什么?学生不难发现都是下面那个底面的面积,由此可以把找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合并为V=S x h,也就是底面积乘高。这样,融会贯通,化繁为简,知识便条理化了,模块化了。
        三、练习设计要层层递进
        教学本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初步感知、学习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用有梯度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年级下册在教学最小公倍数例2之后,设计练习时,第一个层次是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求它们最小公倍数,如2和8,6和24;第二个层次是没有倍数关系,也不是互质关系的两个数,如12和15,14和21;第三个层次是两个数是互质数的关系,如3和11,5和6,7和10;第四个层次是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求2、6和10的最小公倍数。难度在逐渐提升,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不断地利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分析,总结方法,能力一步一步提升。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设计练习,第一个层次是已知长、宽、高(或者棱长),求物体的表面积(6个面);第二个层次是计算长方体形状的通风管(4个面);第三个层次是计算无盖的玻璃鱼缸的用料(5个面),第四个层次是长方体切割成小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或正方体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减少了多少。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只有一个,但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学生都需要根据基础计算公式推理、分析,推导出计算不完全是六个面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推理能力在其中得到有效培养。
        四、知识梳理要点睛建模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归纳整理,从而进行建模。课堂上的这种梳理无时不在,新授课时的概念、方法、法则的总结,练习课中的规律归纳,复习课中上知识梳理,课尾的课堂小结等等,都在为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模型。这样的建模要做到精而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
        小数除法学习时,0.8÷0.13=(  )……(  ),要求商和余数分别是多少?学生都知道把0.8和0.13同时扩大到100倍后,再进行除法计算,即80÷13=(6)……(2).    学生大多会把最后剩下的那个整数2当作余数写成            0.8÷0.13=6……2. 很显然,这个余数2是80除以13的余数,不是0.8÷0.13的余数,应该是0.02。有的学生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引导学生比较余数2与原被除数0.8的大小,余数大于被除数,这是不可能的。同时把握余数要比除数小,2和原除数0.13比较,也是余数大于除数,这也是不正确的。为什么是0.02呢?因为这个余数2是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到100倍后的余数,原题的余数就要还原到1/100。在学生明白为什么后强调,小数除法的余数要将扩大的倍数还原。
        五、温故旧知要另眼新看
        当新知学习过后,要及时复习。这时的复习不是简单地重复旧知,是要带着思考的温习,要做到旧知新学。这样才能把知识学得透彻,才能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单元教学中,先是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定义,然后进行分解质因数的教学。此时再复习质数、合数时,既可以升华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又可以深化合数的概念。例如:数A=2 x 2 x 7,数B=2 x 3 x 7,发现数A包含了数B的所有因数,则可以判断数A是数B 的倍数,数B是数A的因数。同时思考质数、合数是以因数的个数的多少来分类的,通过这样分解质因数,一眼便可知数A、数B都是合数,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从新的视角审视旧知,再次深化了质数、合数的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更是各学科的学习基础,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为学生学习建模立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在不断的积累和运用中成长。
[1]王建兰.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1(15):28-29.
[2]陈毓.试论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培养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4):144-145.
[3]王萍.方法、实践,两手抓——有关小学生数学推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1(05):30-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