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8期   作者:翁治国
[导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把抽象问题转变为直观数学模型并学习应用的过程
        翁治国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东升小学,414000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把抽象问题转变为直观数学模型并学习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就要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前言:
        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这就要教师立足数学知识,将生活化内容融入其中,才会使教学更加生活化,从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并且,教师要应用多种方式,来开展生活化教学,营造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才会使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一、构建模拟演绎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往往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更加感兴趣。教师一直采用机械化教学方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乏味感,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进而影响数学成绩。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也应注意引入的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同时,积极去学习,才会使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升。教师可以转变以往的单纯讲解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构建模拟演绎生活片段的方式来导入。不仅可以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还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如,《测量》这部分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对毫米、厘米、分米等长度单位知识进行授课,之后再结合现实生活,导入购买不同长度的实物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长度单位的知识。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不同测量尺来辅助教学。在导入课程时,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简单的生活数据,与学生互动。教师可以提问:“现在同学们乘公交车,需要买票吗?”。当学生答复教师“需要”后,教师再问:“之前是不是不需要买票呢,现在要买票是否因为同学们身高超出一米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长度单位。”。之后,教师就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当学生掌握后,教师再导入生活片段,来让学生去扮演。教师要先加以介绍:“夏天到了,张朋的妈妈在阳台种植了一些攀爬植物,需要一些丝绳来捆绑,于是让他去购买。并且,将所需的不同长度尺寸告知了他,让他在购买后,分好尺寸再拿回家中。”。之后,教师再分别让学生来扮演商店售货员和张朋,并让他们实际表演整个过程。就会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调动,并对各种长度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的关键途径,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致用,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来用心挖掘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并将两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同时,还会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课堂上。
        如,教学《条形统计图》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传授完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案例,来应用这部分知识,从而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

教师可以先准备一些天气预报的历史数据,来让学生更加明确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先问:“同学们,这一周的天气如何呀?”。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就会去回忆,当学生不能完整回忆时,教师再导入条件统计图的知识。并对学生说:“生活中,人们为了让快速掌握一些数据,经常会用统计图来明确记录。”,并且,为学生播放条形统计图表。接下来,再分解统计图的制作,使学生对条形统计图有深刻的理解,并会通过图表来查看数据。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导入这样一个生活实际案例:“学校要统计一周内五年级所订盒饭数量,其中一班周一至周五是数量分别是……”。之后,再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将这些数据制作成条形统计图。当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在加以指导和评价,就会使学生深刻掌握如何来制作,并领悟到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要点,为日后的相关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会使学生更加系统掌握有关的知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活跃气氛
        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数学知识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注重课堂气氛的创设。为了让学生充分认知所学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引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来创设生活化情境,并提出疑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高效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可以使数学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完运算知识后,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期学校组织去动物园游玩,共有教师25人,学生120人。门票分为儿童票、成长票和团体票三种。其中儿童票是12元每张,成长票是15元每张,团体票是10元每张。学校要怎样买票才最划算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来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分别对比金额后来决定后,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可以让学生两人一组来共同探讨。在小组中,一名学生计算按照成长票、儿童票购买需要花费多少钱?另一名学生计算按归团体票计算购买需要花费多少钱?之后,再进行对比。这样就会使学生快速计算出:“12012=1440;2515=375;加到一起的结果是1815元;而团体票需要花费1350元。”。并得出结论购买团体票更加划算的结论。
        通过教师创建的教学情境,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不仅是局限在书本的计算题范围内,还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多与生活化案例结合到一起,来创设教学情境,更有助于高效掌握数学知识。
总结: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同步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可以从多方面来引入生活化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会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熊细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1(1):82.
[2]李志刚.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J].学周刊,2021(11):107-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