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校本作业,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8期   作者:张海红
[导读] 作业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海红
        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中学 318054
        摘要:作业是课程实施的一部分,是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开发、应用校本作业,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具体实践,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在组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笔者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开发、应用了校本作业。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开发和应用两方面入手,就如何借助校本作业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作业;开发策略;应用策略
        众所周知,作业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桥梁,促进着课程实施效果的提高。针对作业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灵活性不足,立足现代教育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领域提出了校本作业概念,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应用校本作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通过校本作业的训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读题、解题和答题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所谓的校本作业是指基于地区、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地,由是教研组自主研发的作业。与我们平常配套的作业本相比,校本作业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便于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此,在组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笔者着力地开发、应用校本作业,提高教学效果。具体地,笔者应用如下策略开发、应用校本作业:
        一、开发校本作业,夯实教学基础
        开发校本作业,是应用校本作业的基础。有效地开发校本作业,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是校本作业的开发依据。所以,在开发校本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作业内容,并不断地对其进行修改。此外,新课标中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要求。此要求指导教师打破学科限制,将其他学科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结合到一起,使学生在自主性的作用下,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借此建构知识结构。基于此,笔者在开发历史与社会作业的时候,立足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选择适宜内容,不断思考和修改,获得符合学生学情的作业。
        1、立足真题,融合学科特点,体现作业的基础性。
        笔者搜集到一道地理高考题(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 II卷)文科综合地理),题目如下: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宾川县的地形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6分)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8分)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6分)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通过分析这道真题,笔者发现高考题目的难度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解答这道题目是存在困难的。对此,笔者根据执教班级的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对原有问题进行调整。
        2、结合学情,反复修改,突出作业的灵活性。
        在进行调整的时候,笔者保持材料内容不变,对问题做了如下修改:
        (1)根据图像,描述宾川县地形特征。(2分)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4分)
        (3)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考查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的方法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但是,在对修改后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笔者发现了新问题:河谷地区的干热气候特征,初中生没有学过该知识点,所以很难答出想要的答案。对此,笔者再次对问题进行修改。第(1)、(3)题不变,第(2)题不变,修改内容如下:
        (2)从地形与气候的角度,分析宾川县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如下:
        (1)①以高原、山地为主;②地势起伏大。(每点1分,共2分)
        (2)①纬度低,河谷地区气候干热,全年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②地形相对高度大,垂直水热差异显著,适合多种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③整体海拔高,晴天多,光照强,光合作用强;④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每点1分,共4分)
        (3)①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②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③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④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⑤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每点1分,共4分,其他情况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如此修改之后,第(1)和第(2)题容易解决了。但是,针对第(3)题,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做出来的。所以,笔者又进行了第三次修改。此次主要针对材料内容进行修改,去掉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加入对学生答题有价值的材料。具体如下: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该县把水果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张特色牌。但由于生产耕作粗放,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低;农民信息缺乏,水果销售困难;自然灾害较多,农业承受灾害和抗灾能力差,农作物生产稳定性差等原因,该地区水果产业的发展面临困境。

        宾川县的地形
        (3)根据上述材料,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3)①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②;重视科技的作用,发展水果加工业;③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承灾、抗灾能力。(每点1分,共4分,其他情况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反复修改得到的校本作业,迎合了学生们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情况,便于他们迁移学习所得,自主地解决问题。尤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实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潜移默化地锻炼读图、析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提高历史与社会学习效果。此外,教师通过一次次地修改作业,会积累设计校本作业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作业设计能力,夯实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基础。
        二、应用校本作业,推动教学实施
        校本作业是贯穿历史与社会教学始终的内容。在设计了校本作业之后,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将作业灵活地应用到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使学生们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认知、理解、内化历史与社会内容,同时锻炼学习能力,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
        (一)应用校本作业于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是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阶段。将校本作业应用到课前阶段,是指将校本作业作为学习任务展现给学生们,使学生们在任务的作用下,有针对性地探究历史与社会内容,通过解决任务,初步地认知历史与社会内容的活动。在课前完成校本作业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的过程,便于学生锻炼、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组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笔者会将设计出的校本作业应用到课前阶段,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以《我的家在哪里》为例,立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调查类的校本作业:调查自己的家乡。在设计了校本作业之后,笔者直接利用云课堂平台将其展现给学生们。课前,学生们登录平台,了解自主学习任务。之后,按照任务对自己的家乡进行调查,如家乡的地域位置、家乡的地域环境等。在调查的过程中,学生发挥自主性,搜集多样的信息,实现知识储备的丰富,同时对自己家乡的内容建构进一步的认知。在搜集信息之后,笔者鼓励他们将信息内容上传到云课堂平台。在新知课堂教学实施之前,对上传的信息进行梳理、分析,改进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学生在课堂上迁移所学打下坚实基础。
        (二)应用校本作业于课堂,探究学习
        课堂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校本作业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工具。在组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校本作业中的问题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们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探究,尤其通过解决问题,理解课堂所学,顺其自然地锻炼探究能力。
        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例,在校本作业中,笔者设计了“讲述皇帝和炎帝故事”的作业内容。在课堂上,笔者根据教学需要,将此内容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们借助问题探究皇帝和炎帝的历史贡献。具体问题有:问题一:传说的炎帝和黄帝的所作所为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问题二:社会当时的发展,都是炎帝和黄帝两人做出的吗?问题三:为什么后世会将炎帝和黄帝称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呢?……一系列问题,为学生们指明了探究新知的方向。带着问题,大部分学生投身到新知学习活动中,尤其有针对性地探究问题答案。在学生们自主探究问题之后,笔者鼓励他们走进合作学习小组中,展现各自探究到的答案,并就答案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是学生们碰撞思维的过程。在个性思维的作用下,学生们会完善自身的认知,进一步地认知新知内容。然后,笔者则鼓励各小组派出代表,展现本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就是展现的结果,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实现集体讨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们对问题答案建构了进一步的认知,理解了有关的历史与社会内容。最后,笔者则针对学生们展示的结果,结合历史与社会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们进一步地加深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应用校本作业,不仅可以辅助学生们探究新知内容,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中的问题,由浅入深地理解知识内容,同时锻炼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应用校本作业于课后,总结学习
        总结课堂所学,是学生们加深理解实现知识内化的主要活动。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体验一系列的师生互动活动,完成了校本作业中的问题,实现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理解知识是内化知识的基础。内化知识是需要总结知识的。课后是学生总结知识的主要阶段。校本作业是学生总结所学的主要手段。所以,在组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之后,笔者会将校本作业应用到课后阶段,引导学生们通过完成作业内容,梳理、总结所学,内化所学,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以《我的家在哪里》为例,在参与教学活动之前,学生们通过完成调查类校本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建构了初步的认知。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继续完成校本作业,实现了对本节课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课后,学生们则需要发挥自主性,对所学进行梳理、总结,增强理解,内化所学。基于此,笔者在课后为学生们继续展现调查类作业,引导学生们迁移课堂所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从社区看自己的家,留心社区中的家庭生活。学生们在完成此项任务的时候,需要将观察、搜集到的内容,以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实践表明,通过完成如此校本作业,学生实现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尤其借助生活内容,深入理解、内化了课堂所学,提高了知识理解效果。同时,也因此积累了在生活中学习、应用历史与社会的经验,便于提高学科学习水平。
        综上所述,校本作业是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组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选择适宜的作业内容,反复修改,开发出合适的校本作业,之后,根据教学需要,将校本作业灵活地应用到课前、课中和课后阶段,使学生们受到校本作业的影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总结学习,在理解所学内容的同时,锻炼学习能力,切实地实现校本作业作用,提高学习水平,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蓉蓉,欧吉科.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思路——以初中历史与社会“民国洋房建筑趣谈”项目化学习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1(Z1):8-10.
        [2]牟青.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A5):145-146.
        [3]严海波,季春龙.优化校本作业 促进深度学习[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0(24):3-6.
        [4]徐君.“鱼”与“渔”共得——“前置性学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0(31):62-65.
        [5]李明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校本作业设计[J].文理导航(上旬),2020(02):66+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