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动学习视角的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探究

发表时间:2021/7/9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8期   作者:曾志佳
[导读] 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
        曾志佳
        浙江财经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党员经常性教育是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党员经常性教育已经得到广泛的落实,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基层党员学习主动性未得到充分激发、教育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教育针对性不强导致学习和实际工作相脱离等问题。行动学习是一个团队的成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质疑与反思的过程来获取解决方案的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将行动学习的理念和方法用于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可以一定程度解决目前的问题。本文中,作者分析了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现状,梳理了行动学习法的概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行动学习法的高校经常性教育模式进行了设计和讨论。
关键词:行动学习 经常性教育  高校党员
一、当前国内高校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现状
        自2006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以来,党员经常性教育成为了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党建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把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管理抓实,把基层党组织这个基础夯实,把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落实到位”,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要求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关键在于党支部履行好从严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责任。《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对党员经常性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提到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落实教育责任,确保教育效果。尽管目前国内高校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普遍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采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
1.基层党员同志学习的主动性未得到充分的激发。
        传统的党员教育主要采取线上自学和会议集中学习的方式,学习方式以讲授为主,这种模式难以激发党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达到实际效果。有些党员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理论学习趋于表面化、教条化,还处于一种“要我学”的思想状态下,并没有形成一种“我要学”的主动的学习心态。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大多是“参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相对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以及释放。
2.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然相对单一。
        在现存的支部学习中,经常性教育内容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在内容上主要以理论学习、系列讲话学习为主,过分偏重理论教育。经常性教育的内容往往局限于政治理论教育,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缺乏业务技能知识的学习。在形式上,往往采用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以会议形式进行,吸引力不强,组织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目前缺乏针对教师党员职业特征的个性化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形式时常不符合教师的特点。
3.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存在学习和实际工作相脱离的现象。
        高校党员以教师为主,教师的职责以及工作内容与其他的党员干部有所不同,但是在高效教师党员经常性教育中较少出现针对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内容。往往在高校进行的经常性教育的内容也局限在相关的理论学习的层面,很少有针对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等进行专题的学习、讨论及各种活动。因此,导致高校的经常性教育中存在学习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无法为教师党员的具体工作提供实际的、有效的指导,脱离实际现象严重。
二、行动学习法
1.行动学习法概述
        行动学习是一个团队的成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通过质疑与反思的过程来获取解决方案的互动式的学习过程。

行动学习认为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或者通过授课的方式获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运用,需要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行动学习法的特点
        行动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在学习目标上,通常行动学习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这里的问题都与现实情况联系紧密;在学习的形式上,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组成团队进行学习,通过质疑与反思等形式而促进学习;在学习的内容上,聚焦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学习的结果上,通过个体和组织的成长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是一种“授人以渔”的过程。
3.行动学习法的运用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瑞文斯的推广下行动学习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吉利汽车公司的领导干部领导力培养项目中系统的引入并落地了行动学习法,成功的实现了对绩效问题的改革;在银行“团队建设行动学习项目”中,成功实现了创造性的解决阻碍绩效达成问题。这些案例的成功都表明行动学习在营销团队的建设以及绩效提升等方面具有适用性。此外,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MBA培养模式的变革项目中也引入了行动学习法,实现了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是行动学习法在教学领域成功运用的体现。
三、基于行动学习法的高校经常性教育的模式
1.目标上,问题的解决与潜力的挖掘相结合。
        对高校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党员的党性素养,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因此,在进行经常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目标的整合。把党性素养的提高与个人潜力发展相结合,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潜力的释放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目标定义在解决问题上更有利于基层党员同志活力的激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2.形式上,集中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定时学习与灵活学习相结合。
        由于高校党员的工作方式与一般的机关不同,因此学习的形式上也要更加贴近实际,切忌一刀切的实行集中学习,更不能仅仅局限于集中学习。各个党支部要在党总支的部署下开展一些集中学习,但是同时也要把学习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以工作内容的同质性为基础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小组成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开展学习。学习的形式,学习的时间等问题都应该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决定,做到紧密贴合实际情况,实现集中与分散、定时与灵活的结合。
3.内容上,思想理论学习与业务技能学习相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经常性教育不仅仅要学习党的相关精神,对自己的头脑及思想进行武装,更为重要的是将学习到的精神与业务相结合。理论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行动,因此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运用到日常的业务工作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是我们进行思想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理论学习与业务技能学习,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才能将学习的意义最大化。
4.结果上,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推动组织的发展相结合。
        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短期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但是长远来看,经常性教育要实现的是推动组织内每一个成员潜力的释放,实现个人的成长,同时推动组织的不断向前发展。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将成员的个人成长与组织的发展相结合是保证行动学习能够持续进行的不竭动力,因此在经常性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苏龙.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路径探索[J].石油政工研究,2015(01):14-15.
[2]钟江顺.青年党员经常性教育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9(15):98-99.
[3]高松.行动学习:理论、实务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刘永中.行动学习使用手册行动学习使用手册[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本文系浙江财经大学党建课题:“行动学习视角下党员经常性教育机制和途径的优化研究”(课题编号:1Y099020005)的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