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郁振东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郁振东
[导读] 在城市道路结构设计中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应分别从高效率渗水、有效蓄水、高性能净水、顺畅性排水三个视角,逐一完成城市道路设计,最大化挖掘道路应用内在潜能

        北京路鹏达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昌平区  102200
        摘要:在城市道路结构设计中融合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应分别从高效率渗水、有效蓄水、高性能净水、顺畅性排水三个视角,逐一完成城市道路设计,最大化挖掘道路应用内在潜能,为城市提供较高性能的交通设施,高效率整合自然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合理性。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


        引言
        近年来,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与壮大,市政道路工程数量越来越多,且道路硬化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在此影响下,城市道路的雨水渗透能力逐渐较低。随着雨季多发,城市通常会出现内涝现象,给人们的出行及城市进步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事实上,城市道路建设与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并为人们日常出行提供保障,提升市政道路的雨水吞吐能力,需要合理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减少对水生环境的进一步破坏,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率,保证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健康长远发展。
        1“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
        城市建设期间,市政部门针对道路基础设施进行集中建设和改造,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利用科学的设计观念,完善城市道路排水系统,丰富城市道路排水设施的渗透、滞留、储存、净化及排放等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矛盾,形成良好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格局,缓解城市水资源协调工作面临的压力。“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逐渐成为市政部门道路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通过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模式,加强对径流雨水的收集与排放设计,遵循生态建设原则,对城市环境加以协调和维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同时,市政部门在道路设计期间,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论,针对城市水资源问题进行集中调查和深入研究,通过合理的水循环系统设计,降低城市蓄水方面的压力,提高水资源实际利用效率,避免旱涝等问题给城市带来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市政部门进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还起到美化城市道路的作用,保证道路交通运输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海绵城市道路系统建设,优化城市道路设计结构,保证道路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2“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是市政道路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部分。首先,应结合地质条件、荷载等级、景观要求、环境情况等因素考虑对车行道是否设置透水路面结构。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影响下,从路基稳定性等角度考虑,对于非严寒、非湿陷性黄土、非膨胀土等地区,应加强透水路面结构在轻荷载的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等进行运用。其次,根据具体情况,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尽量预留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因此道路断面尽可能选择三幅路或者四幅路,其中,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环保型雨水口,通过增加截污装置等措施,尽量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非溶解性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非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且非机动车道与两侧分隔带缘石顶面可考虑采取齐平设计,雨水可直接流入两侧分隔带,在分隔带内蓄积下渗,并通过设置渗透溢流井进行调蓄收集,随后溢流进入雨水管道。
        2.2人行道设计
        (1)人行道的铺设应首先选用防渗水土工布,保证人行道铺设地段平整度良好,另外将防渗水土工布的搭建长度控制在2m之上,防止水层渗透至土层,完成防渗水土工布的铺设之后,在其上继续铺设碎石层,其铺设厚度在25.5mm之内、压碎值小于25%,且碎石直径要控制在0.08mm之上。


之后,继续在碎石层的基础上在人行道增设排水管或者盲管,应当选用高分子树脂等材料作为排水管的底层以及立壁,采用高分子树脂材料可以延长排水沟的使用寿命且抗压抗腐蚀能力强,排水能力更佳,防范出现杂质滞留等问题。(2)碎石层铺设完毕后选用透水性混凝土进行浇筑,在浇筑之前必须保证混凝土充分的搅拌均匀,搅拌时间为30-60s,确保碎石料与胶结料均匀混合,适量水分2-3次加入,继续搅拌20-25min,并在搅拌均匀之后的15分钟内将混凝土材料进入浇筑,浇筑厚度为15厘米左右,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均匀振捣混凝土,振捣时间为10s之内,确保混凝土的表面平整且厚度一致均匀,浇筑完成后继续养护7天左右,养护期间要严格看管防止行人踩踏混凝土层,养护结束之后继续使用土工布铺设在混凝土层之上,并在基层之上铺设透水砖,基于此人行道的建设完成。
        2.3植物种植设计
        第一,要根据市政道路基础功能,选择符合城市审美要求的植物,从植物的生长习性和植物学特征出发,考察建设区域土壤与各类植物种植的适配性,在科学范围内合理搭配植物类型;第二,植物配置工作要满足城市蓄水、排水基础设施的功能需求,合理设置植物与道路周边相关设施之间的距离,根据不同雨水设施的功能,合理选择不同种类的绿化植物;第三,设计人员针对不同城市道路蓄水、排水设施选择不同植物,控制植物根系生长情况,选择抗旱、抗涝、抗病的植物,提高城市道路雨水设施功能效果以及市政道路设计的美观性。
        2.4生物滞留带设计
        所谓的生物滞留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植被进行充分应用,通过植被对雨水进行滞留和储存,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生物原理进行充分应用,这样能够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城市环境在通常情况下比较温和,对于雨水较为充沛的地区而言,设计人员可以将生物滞留带的设计价值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路面污染源进行有效减少,还可以降低对水资源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城市当中也是雨水蓄调的重要途径之一,雨水渗透面积得到进一步增加,对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可以进行有效避免。除此之外,生物滞留带还可以在城市内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有效地改进和完善,其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该理念的应用优势,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2.5下凹式绿化带设计
        绿化带作为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行道树设施带、绿化设施带等。在设计过程中对道路断面合理布设绿化带,便于对绿化带天然的雨水渗透性能进行充分利用。通过对绿化带进行下凹式设计,自然降雨可以通过下凹式绿化带预留的下凹空间进行有效存储,不仅能够让雨水径流的渗透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其削减流量和径流过滤的作用,地表水、地下水和自然降雨三个部分可以有效转化,水循环系统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下凹式绿化带内还可以铺设蛭石、砾石等材料进行雨水过滤净化,可以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污染物含量,使城市地下水系以及周围河流湖泊不会受到污染。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完成海绵城市思想融合,能够提升交通道路周边区域的规划合理性,增强区域内的水处理能力,减少雨水径流外排问题发生。在市政道路工程融合海绵城市时,应结合交通道路的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便于提升海绵城市思想融合效果,提升雨水处理有效性,维护交通道路通行能力,保障人们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2021(1):70-73.
        [2]樊彦雷.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12):100-102.
        [3]陈龙.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0(33):83-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