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圳公共住房项目EPC规划及建筑设计探索 秦超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2期   作者:秦超
[导读] 本文以深圳市长圳公共住房社区为例,解析项目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过程、技术特点,旨在探讨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本文以深圳市长圳公共住房社区为例,解析项目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过程、技术特点,旨在探讨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型公共住房项目运用EPC模式及装配式建造方式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EPC、装配式建筑


        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房子是用来住的”的总基调,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打造成深圳市公共住房优质精品的标杆,为建设工程质量提升的示范和积极推进人才安居战略的示范,长圳公共住房及其附属工程项目应运而生:
        项目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与科裕路交汇处,总用地20.7公顷,基地西南角未来将建成地铁6号线长圳站,交通便利;场地内部现有鹅颈水穿越,景观优势明显。
        一、总体目标
        以“本原设计”思想为指引,实实在在地从环境、功能、造价、交通、质量、性能、运营、使用等方面全方位解决问题。以“健康、高效、人文”服务人的幸福生活为“初心”,打造国家级绿色、智慧、科技型公共住房标杆。
        二、规划设计
        1、规划理念
        围绕总体目标,以“河谷绿舟”为规划理念,从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出发统筹实施“绿色生态、健康生活”的规划设计策略。
        绿色生态:立足“低冲击开发“理念,沿“鹅颈水”设”河谷“,谷中有“湿地”,形成以“河谷绿舟”为主题的绿色主轴。
        健康生活:在长圳站和“鹅颈水”之间设步行主轴,实现地铁站与周边地块方便快捷的联系。并规划两座跨河人行天桥和三座跨路人行天桥,其间通过平台相连,构成规划结构中的“一环“,适宜步行,营造健康生活的绿色住区。
        2、规划结构
        总平面设计采用“两轴一环”的规划结构,形成基本空间骨架。
        “两轴”—— 沿鹅颈水两岸,打造亲水景观及步行系统,形成河谷主题景观轴线;从地铁站到河谷主景观之间,生成便捷回家的步行主轴;
        “一环”—— 打造一条形态优美的空中连廊,将鹅颈河东西两侧地块及十九号路南北两侧地块联系起来,并围合成立体开放、共享、整体性强的景观带。
        3、功能布局
        考虑与长圳地铁站的关系,沿光侨路及科裕路集中布置二至四层商业并在3、4层与地铁站接驳;公交车首末站布置于临长圳站北侧地块首层;按规定配置各类配套设施,构建配套完善、服务便利的24小时生活圈层。
        在河的东岸单独布置一个幼儿园,服务于周边地块,其余地块根据幼儿园服务半径合理布置;利用裙房屋面形成较大的公共活动平台,住宅楼栋立于平台之上,架空设计。
        4、交通组织
        考虑住宅、商业、过境、服务等流线的多维复合,形成人车分流、立体交通、各自独立又相得益彰的交通系统。
        日常车辆不进入社区内部,沿基地内部规划道路、十九号路、科裕路等开设各地块地下车库出入口,车库各自独立又互相连通。住户可以从地下室直接进入住宅楼大堂,也可进入屋顶花园后再分别入户,实现住商分流、人车分流。消防车辆通过坡道通达住宅平台层,满足消防要求。
        5、城市轮廓
        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沿光侨路及科裕路布置100米高层住宅,向北提高住宅高度至150米,形成错落的城市天际线。通过底商的有机围合及沿鹅颈水方向的层层退台,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城市空间感受。



        6、景观环境
        以“河谷绿舟”为主题,沿鹅颈水景观主轴打造一条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滨水休闲公园(占地8500m2);沿步行主轴打造公园般的林荫步道和河谷湿地。“两轴”串联起林荫步道、河谷湿地、河谷梯田、旋转台地、健体廊桥、运动公园、河谷栈道、晚霞草坪、河谷森林等主要景观节点,营造出层次丰富、景城融合的绿化空间。
        7、规划指标
        本方案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满足规划法定图则和任务要求,提供住宅套型9672户,高于任务要求的9500套172户,其中65平米5880套,80平米2926套,100平米782套,150平米户型84套,各户型套数均满足并高于任务书要求。
        三、建筑设计
        1、建筑理念
        围绕总体目标,以“智慧尚城”为建筑理念,方案利用“深圳市公共住房标准化户型设计竞赛“获得唯一特等奖的方案成果,结合任务要求,系统实施科技引领、智慧协同、模块生长的建筑设计策略。
        科技引领:回归技术理性的本原设计方法,凸显“建筑科技服务于人”的先导作用。通过“技术、管理和市场一体化;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和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的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台,将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智能建造等创新科技集成,实现建筑质量、效益、性能最优。
        智慧协同:设计在基于“企业云”的BIM协同平台上“全员、全专业、全过程”协同完成。建造过程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平台“上开展。由模块化设计、云筑网购、智能工厂、智慧工地和幸福空间五大模块组成,能实现所有参建各方共同参与,协同管理。具有网上互动审批、可视化互动下单、智能化监管、人脸考勤、实名制管理、质量安全责任可追溯等功能,此外还提供新居交付时的全景建筑使用说明书、全景物业管理导航、全景建筑体检等。全面满足本任务的“项目管理平台”要求。
        模块生长:方案采用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设计,以建筑、结构、机电、内装一体化的无柱大空间装配式建筑体系为驱动,实现了套内空间布局的无限生长;户型模块组合出品字形、蝶形、双拼和Y字形4种共7类组合楼栋,实现了模块组合的无限生长;在总平面规划中满足了多种形式和高度要求,实现了空间组合丰富、形态优美的住区空间。全面彰显了公共住房标准化设计成果的先进性、适应性和可复制推广性。
        2、户型设计
        在“有限模块,无限生长“获奖户型方案基础上,结合本项目任务,通过客群分析研究深圳市民的居住习惯和需求,演绎户型布局,确定7大设计原则,并对收纳、厨卫等空间展开精细化设计,结合VR技术完成了4种标准户型的内装修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体验。
        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机电管线精细化设计,厨卫管线和风道从室内空间分离出去,单独设置,便于装修和套内空间使用。管线设备均设预制检修平台,外侧采取防护和遮挡措施,美化立面。细节设计既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又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彰显人文关怀。
        3、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以耐用、简约、美观、绿色为总体原则,学习“实而不华”的好经验,选取质朴温暖的色彩,形式明快、醒目又不张扬。通过预制凸窗、空调百叶、预制绿植阳台与墙面的组合,突出表现装配式建筑+绿色的“质量之美、精益之美和垂直绿化环境之美。打造现代感强、科技、绿色的高品质居住社区形象。
        4、装配式技术
        采用三种符合国家标准,成熟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并进一步创新。钢混组合结构装配式住宅装配率为92%,综合指标达到AAA级;100米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住宅装配率为81%,综合指标达到AA级;150米住宅不参与国标评价,符合深圳市装配式标准要求。
        5、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
        绿色建筑设计用参数化和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对日照、通风、热岛、能耗等对比分析,辅助决策,经多方案比选生成环境友好和舒适度俱佳
        的最优方案。检测和治理基地的土壤及水污染情况,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的建筑标准。
        四、结语
        项目以“本原设计”为指引,以实现“国家级绿色、智慧、科技型公共住房标杆”为目标。将项目打造为建设科技综合应用的绿色建筑新标杆;全国装配式建筑EPC工程总承包智慧化管理的新标杆;深圳乃至全国的公共住房科技引领质量提升的新标杆;开启深圳广纳人才、持续创新、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