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其次从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强调水资源管理、关注气候变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制定水资源保护方针,控制城市建设污染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继而增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率和质量,旨意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环境保护
现阶段我国重工业的发展空间日益广泛,然而对于实际的工业生产过程严重影响着水环境,那么水污染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很可能降低人们生活质量。水是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基础资源,在水资源质量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加大力度进行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深远的意义,所以新时期下如何进行水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和谐家园的建设是热点话题,具体如下。
一、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
(一)自然影响因素。其一气候层面,气候的变动通过全球变暖所致,全球变暖造成一些区域产生极端气候,那么环境出现异常变化,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水环境。气温升高促进水资源的进一步蒸发,水资源流失现象明显,制约水循环过程。相关的影响因素减少河流的径流量,缩小河流径流面积【1】。其二水文层面,水文条件的变动引出水环境问题,基于气候的影响,水文状况很容易出现骤变,那么在夏季时河流的流量无法得到时效性补充,进而生成河流断流的结果。流域水文也是和水环境质量息息相关的因素,特别是水资源附近聚集诸多矿物质,那么河流的水资源出现矿化情况,降低水质指数,不利于保护水环境。其三水土流失层面,对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便是水土流失,我国的幅员辽阔,每一个区域地形以及气候都存在着不同【2】。然而一些半干旱的地区,因为缺少植被涵养水源,那么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佳,植被覆盖率不高。在夏季雨水充沛的情况下,十分容易出现泥沙被雨水冲走的情况,这样水土流失影响着水资源保护。
(二)人为影响因素。其一,开采地下水层面。在经济的日益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步增加,地表水不能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要进行地下水开采,满足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可是地下水的水循环速度相对缓慢,如果没有进行节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地下水水位下降的可能性,进而造成地表沉降的结果。其二生产活动层面,人们的生产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水环境,主要是生产的工业废水排放和人类生活废水排放,现阶段每一种工业废水的排放量都有所增加,再者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含有有毒物质,势必会降低流域的水质【3】。并且思考到生活废水的排放,增加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影响着水环境质量。除此之外,水产养殖行业在生产期间,鱼类的生存需求诸多水资源,由此为鱼类的健康生长提供条件,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效益。所以养殖户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运用大量水资源,长时间之后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情况,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三)技术影响因素。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怎样处理污水以及净化污水是关键问题,实际的污水处理中如果处理技术匮乏科学性【4】,会降低污水处理的效率,不利于保障水环境资源。
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强调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显著因素是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所以相关人员要及时地保护水生态环境,注重节约用水意识的推广,落实全民节水。首先进行节水推广,树立民众节水意识,强调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把节水思想和民众的生活关联起来,控制水资源浪费。
进行自我管理和监督,善意的提醒浪费水资源的行为,民众应该随手关闭水龙头,达到水资源节约的目的【5】。其次是形成相对完整的水资源应用标准,分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运用情况,降低浪费现象的产生几率。最后运用节水器具,特别是工业生产与生活,大力宣传节水技术和节水工具,尽可能的保持水生态平衡发展。农民要对农药与化肥的运用量进行管理,不然会增加地下水组织内的微量元素含量与有害物质含量,相关单位管理好生产企业,还要和农业单位合作,协调生产以及排放两者的关系,以免生产活动影响到水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水污染治理工作有效开展,真正的达到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除此之外,注重水资源管理,对水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保障水资源能够规范化配置,促使水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提升,时刻关注每一个流域的水资源情况,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明确水资源保护效果,单独划分河流流域的保护区域。最后减少地下水开采的次数,避免地下水开采行为对水资源造成不良影响。
(二)关注气候变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现阶段不管是水文条件的检测、水土流失的检测,还是气候条件的变化,地理信息系统都存在着重要作用。在具体运用中,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预测河流水文情况,接下来按照预测信息制定对应的方案,时效性掌握水文变化,以免自然灾害造成水环境污染。与此同时,科学的规划流域周围的植被,充分体现职位涵养水源的价值,保障植被的覆盖率可以提高。妥善处理生产中的多种关系,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更好地进行水环境保护【6】。另外注重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合理调整人和水资源之间的关系,治理水资源,创新污水处理技术,及时的净化和加工污水,保障污水排放可以达到国家的制定标准,特别是农业领域,选取滴灌的方式进行农田灌溉,更多的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体现水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制定水资源保护方针,控制城市建设污染。对于日益枯竭的水资源,我国居民要在自然灾害中分析自身的过错,通过有效的补救方式,调整水资源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进行水资源管理,进行绿化建设拓展植被绿化面积,管理好全民植树与滥砍滥伐的问题。在企业建设中,尽可能地实现归根还林方针,确保每一个群众都可以为水环境的保护贡献力量。并且控制城市建设污染现象,施工期间要结合合同,要求进行排水设施的建设以及节排水沟的建设,控制水土流失。时刻分析是否存在着植被破坏与其他环境资源被破坏的问题,安排专业人员清理施工区域,在完成施工建设的同时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课题存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制约水环境质量的因素比较多,涉及人为条件、自然条件与技术条件等,在水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及时制定有效的保护方案。以此为前提整合水资源配置的形式,加大力度研究水质工作,促使污染治疗手段更为科学与规范,从根源上调整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崔丹,陈岩,马冰然,等.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9,030(003):423-433.
[2] 陈丹,聂晶鑫.城中村居民地方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洪山区曹家湾社区为例.2019.
[3] 苏艳丽.水质环境监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分析探讨[J].化工管理,2019,000(003):112-113.
[4] 宋媛,石惠春,谢敏慧,等.2000—2017年甘肃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19,v.38;No.317(12):23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