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探析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   作者:费杨
[导读] 目的:探讨在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费杨
        泸州市合江县中医医院 646200 四川合江
        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同时给予患者CT以及MRI两种检查方式,在检查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状况进行记录,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 MRI; CT检查;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利用分析
        原发性肝癌在目前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原因,还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定论。在对肝癌患者进行治疗时,主要是维持患者的肝功能治疗,或直接采用肝脏切除或者肝移植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术后复发的问题是临床医务人员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近年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是否会出现微血管侵犯是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是否能够复发以及评估预后的主要因素,而在近年来临床研究中针对微血管浸润存在的状况,依赖患者术后的病理评价[1]。在以往的文献报道中仅有个例报道的相关内容,所以影像科的大部分医师和临床医师对其认知普遍来说较为不足。而为了确认患者的治疗效果,医务人员认为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相应的治疗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2]。在近年来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发现CT诊断以及MRI诊断应用于患者的微血管浸润检查中,能够有助于明确患者的个体状况[3]。本文中,探讨在进行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临床诊断时,将MRI以及CT检查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我院中收入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61名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研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介于45-78岁之间,平均年龄(59.1±1.2)岁。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为明显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在24小时内进入医院接受治疗,并接受MRI和CT检查,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次研究中由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录入EXcel表格确认其临床可比性,患者资料具有良好可参考性,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实施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将层厚设置为4mm,间隔4mm,让患者平躺,在其肝脏位置进行整体扫描和观察,对最终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应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来增强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注射,总剂量需要根据患者体重计算,每公斤体重1.5ml,注射流速应2.5-3.0ml/s,区域需要应用高分辨率CT局部扫描,将层厚和层间距设置为1mm。
实验组患者应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横断面扫描采取T2WI,矢状面T1WI、T2WI,同样扫描患者肝脏位置和观察,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冠状体位,应用Gd-DTPA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剂量应根据患者体重,每公斤应为0.1mmom/L,静脉注射以后应用 FSE T1WI序列来扫描。
1.3 评价标准
        在拍摄完成后,医务人员需要对最终的结果进行判断,确认患者的损伤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在进行本次研究的结果统计检查时,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22.0?for?windows,医务人员对数据进行全面记录,并根据最终结果作出相应的统计学判断,确认X2与T值和P值对比性,借此判断统计学可信度。
2结果
在实验结果中发现,相较于CT来说,MRI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体层摄影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医疗中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患者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治疗中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准确度得到提升,有助于快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确认[3]。肝癌在临床中可谓是十分常见,且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现阶段肝癌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虽然并没有明确的致病因素,但通过研究可以得知,长期吸烟、黄曲霉素、乙肝丙肝病毒感染、肝硬化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而在疾病早期时无明显特异性,所以诊断起来比较困难。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证实,原发性肝癌血管浸润与肿瘤的复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若患者出现大血管浸润的状况或者微血管浸润的状况,患者的肝癌复发率相较于普通肝癌患者来说会高出4倍以上,所以临床上主要选择病理学诊断的方式来确认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管浸润的情况,但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检验后,患者依旧需要再次接受手术,所以建议选择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方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医疗科技持续进步,在诸多疾病的治疗和诊断中都取得显著成绩,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和MR多期动态增强的出现,让更多疾病得以诊治,前者主要是借助超声波和y射线、x线束来进行扫描,而后者主要是借助核磁共振成像原因来确认患者的骨组织[4]。
CT诊断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方式[5],这种诊断方式诊断速度较为迅速,并且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能够明确患者出现的腰椎损伤状况,对于患者的治疗工作来说,有一定的明确效果。 MRI诊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效果良好,这种诊断方式的多序列以及全方位成像有助于诊断准确性的提升,并且在实验结果中显示MRI诊断相较于CT诊断来说,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6]。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CT检查结果可以发现患者的病灶为低密度肿块,其边界总体来说并不清晰,而MRI检查可见患者的信号为低信号,其实质部分的水分子扩散速度较快,而坏死部位的水分子扩散速度极快,可发现患者的信号不均,常有出血和囊变的情况。
综上所述, CT以及MRI均是临床上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患者进行诊断的主要方式,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可疑应用价值,虽然各自具有优缺点,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榕蓉. CT和MRI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的疗效评估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04):78-81.
[2]姚蓬,黎学兵,李小军. 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微血管浸润的诊断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01):117-119.
[3]陈兵阳.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及与预后之间的关系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12):80-83.
[4]陈生基. 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临床对比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3):71-72.
[5]张瑾宁,刘新爱.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分型与MRI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医刊,2020,47(10):7-10.
[6]卢林广. MR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肿瘤残留与复发的早期诊断价值[J]. 医疗装备,2020,33(06):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