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倩
皖南医学院 1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干预在危重症患者核医学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比分析基础护理、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3方面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选取医院接诊检查的18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管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10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防性干预管理模式。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比两组基础护理满意度、核医学检查熟识度和辐射安全认知度及重症应急和辐射安全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满意度、核医学检查熟识度和辐射安全认知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8,t=2.858,t=4.165;P<0.05);观察组重症应急检查失败、发生差错和危重症抢救比例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98,x2=5.199,x2=4.074,x2=4.538;P<0.05);观察组辐射安全防护设施、患者活动范围、放射性废物及废水、患者排泄物和剂量监测的安全隐患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0,x2=11.033,x2=6.367,x2=5.924,x2=4.846;P<0.05)。结论:预防性干预对策管理模式能改善核医学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检查和抢救成功率,降低核医学检查的辐射安全隐患。
关键词:核医学检查;危重症患者;预防性干预对策
引言
核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是实现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系采用放射性核素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是医疗机构主要医技科室之一,更是实现临床医学现代化的有力工具。涉及临床医学、核物理、核电子、核探测、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和放射化学等,是核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学科。医疗机构的放射防护直接关系到患者、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权益,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已经成为医疗机构放射防护管理的重点人群。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核医学科接诊检查的184例危重症患者,按照管理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83例)和观察组(101例)。对照组中男性47例,女性36例;年龄24~77岁,平均年龄(49.3±4.2)岁;骨肿瘤患者28例,甲状腺癌患者24例,乳腺癌患者12例,肺肿瘤患者11例,其他疾病患者8例,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观察组中男性55例,女性46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0.8±3.9)岁;骨肿瘤患者34例,甲状腺癌患者25例,乳腺癌患者14例,肺肿瘤患者15例,其他疾病患者13例,采用预防性干预对策管理模式。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医护人员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内容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具体内容如下:
1.2.1防护管理(1)将放射性区域及非放射性工作场所严格分开,在放射性区域周围设立醒目辐射标示,同时在护理人员干预下禁止非检查人员在放射性场所逗留;(2)设立专门休息室,每个休息室安排1~2人待检查患者等候,指导避免不必要的交谈、走动,等待呼叫即可,以提升防护管理效果;(3)护患沟通以对讲机形式进行,避免医护人员及患者在放射性区域不必要走动,以加强防控管理。
1.2.2患者检查管理(1)非放射性区域内设置专门候诊室,在显眼处张贴检查流程表,患者可根据流程表了解自己的检查项目、检查流程、检查注意事项及检查后饮食饮水及辐射防护等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在患者检查前再次讲解检查中注意事项,以保证检查效果准确性;(2)放射性区域内设置专门休息室,独立卫生间,供检查完成的患者休息,准备饮水机及一次性纸杯,指导患者多饮水多排尿促进显像剂加速排出体外。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适症状,直至患者无异常后可在家属陪伴下离开;(3)通道管理上,严格遵守放射性物质进入通道、物流通道口、患者通道等通道通行规则,避免患者从物流通道或放射性物质通道口进出,以减轻患者辐射伤害。(4)在为患者检查前要告知患者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属于正常现象。并告知患者检查时的相关注意事项,例如:在检查甲状腺摄入率时,注射药物后的两个小时内不可吐痰。(5)核医学检查后的患者一般需要在注射药物后隔一段时间才能实施显像检查,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在专门的侯检室等候,不可随意离开。(6)优化等候环境:优化患者等候检查区域环境,对整个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创设监督区,包括休息室、等候厅、卫生间等,告知患者和家属可在该区域走动。创设控制区,包括分装药物操作室、注射室、各种放射检查室,不得随意进入。
1.3观察指标
两组基础护理管理效果比较,两组重症应急管理效果比较,两组辐射安全隐患数据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基础护理管理效果比较。见表1。
2.2两组重症应急管理效果比较。见表1。
2.3两组辐射安全隐患数据比较。见表1。
3讨论
人体组织器官可因过量或长时间辐射引发病理生理变化,其中以神经、造血和消化系统损伤程度最为严重,核医学显像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1.81msv,放射从业人员在健康照射剂量范围内辐射照射未引起有差异的外周血变化,但长期接受低剂量照射的放射从业人员,白细胞减少且随放射工龄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医学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标准化防护流程,提升自身技能和速度,缩短与药物接触的时间,提高屏蔽防护效率,保证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玮.放射性防护在核医学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05):43-44.
[2]陆静佳,李宁,柴华,李玲玲,韦红娇,方建芸,杨鸿宇,杨志,廖光星,李党生.全程关护护理在核医学检查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11):1594-1596.
[3]吴佳慧.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核医学科检查中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8,31(05):4039-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