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低血糖”发作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   作者:陈鸿
[导读]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注定不能在医院一直进行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大多数居家维持日常的治疗,因此由患者自己或家人控制血糖很容易导致血糖的不稳定。
        陈鸿
        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  福建福州  350003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注定不能在医院一直进行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大多数居家维持日常的治疗,因此由患者自己或家人控制血糖很容易导致血糖的不稳定。大多数人对于高血糖的危害都知道,并且知道怎么应对高血糖,但对于低血糖的危害并未被大家所重视。具有关数据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十年病程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要高于小于十年病程的患者(P<0.05);同时也高于那些未进行自我检测血糖的患者(P<0.05);对于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P<0.05);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P<0.05);对于那些联合使用降糖药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P<0.05) [1]。
        血糖低于正常状态被称为低血糖。正常成人的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为4-6mmol/L,平均5.0mmol/L。血糖低于这个正常值,人就会出现低血糖伴有相应症状以及体征。一般来说,血糖低于3.3mmol/L,人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果血糖低于2.2mmol/L时,就会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现象。
        低血糖是内分泌急症之一,迅速诊断和及时治疗,临床症状可以迅速缓解,一旦诊断延误,常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严重的低血糖对人体的健康威胁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程度要高于高血糖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临床上常用年来计算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而用分钟来计算低血糖的危害,可见低血糖的危害程度之深,危害程度之重。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1.交感神经兴奋,体现为出冷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手抖等症状;2.意识障碍,体现为意识朦胧、定向识别力减退、言语不清、嗜睡等症状;3.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躁动、意识不清甚至抽搐等;4.癫痫症状等等。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症(尤其是夜间熟睡后)时 可无明显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或仅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应引起重视。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耐受,上述症状可以不明显,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药,更有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被掩盖,血糖持续降低,患者可能直接出现昏迷或抽搐。低血压严重患者的冠心病患者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低血糖反复或持续的发生严重者可告知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昏迷或死亡。对于低血糖便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型患者,要注意与嗜铬细胞瘤、甲亢、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和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进行鉴别。以精神-神经-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者应注意与精神病或中枢神经疾病鉴别。
        体最直接、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血糖”,所以血糖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比如大脑的正常运转几乎分分钟都离不开葡糖糖的能量供应,才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正常运转。低血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时限,其对脑细胞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也就要求临床医生对低血糖的诊断,治疗必须争分夺秒。 在不同原因的影响下血糖下降时,人体自我调控机能就会立刻启动。大脑中枢先发出指令,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升糖激素释放进入血液,同时胰岛素的分泌收到抑制,进而促使肝脏中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与此同时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最终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 在整个过程中,低血糖的不同反应就会在机体中出现,例如软弱无力、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心慌、冒冷汗、饥饿感、发抖等症状。但血糖过低,超出机体调控范畴,糖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脑组织细胞长时间得不到能量供应,可导致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也可使颅内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使血管壁肿胀,导致脑循环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症状出现,如神志改变、思维迟钝、行为异常、意识模糊等症状。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硬化基础性疾病的群体,更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2]。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若低血糖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认为血糖≤1.68mmoL/L、持续时间 >6 h),由于脑组织的严重或不可逆损害,即使血糖恢复正常,也会对海马体,双侧基底节,大脑皮层,黑质产生持久性的损伤,导致患者昏迷,惊厥、意识丧失,甚至是死亡的发生。
        大多数时候,低血糖的症状容易被辨别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其症状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辨别出来。患者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出汗、心慌、饥饿感、烦躁或是情绪的变化,言行异常等察觉不到异常。 临床上可见午夜唱歌的低血糖患者;或有低血糖发作送精神病院诊治的;亦有低血糖发作请脑外科会诊的。对于低血糖的处理与识别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当出现头晕、出汗、心悸、饥饿感等低血糖典症状时,应即刻饮用含糖果汁或饮料,吃上几片面包或饼干以快速缓解低血糖的症状。若5分钟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应立即进食含糖量更高的食物。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除了提供食物外,条件允许,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数值测量,就近尽快送医院就诊,采用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治疗。特别注意,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昏迷,切忌经口喂食,避免发生呛咳或窒息出现。
        忙碌有序的急救之后,我们尚需进一步思考引起低血糖的病因,以便减少低血糖再发的机率。低血糖病因的临床分类[3]:1.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胰岛素应用不当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如胰岛素剂量不当,过大,混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使用比例不对,使用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餐或是饮食减少都会引发低血糖发生,肝肾功能不全者,饮酒,口服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常发生于老年患者,高龄患者,药物剂量过大,运动过度,饮食不规律,酒精刺激等多种药物作用等都可以引发低血糖症状出现。2.非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症:如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细胞癌、胰岛素瘤、NIPHS(胰源性非胰岛素瘤低血糖综合征)、PHHI(婴幼儿持续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心肝肾衰竭、脓毒血症、营养不良症或PEM(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肺小细胞肺癌、老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腹膜或胸膜恶性间皮瘤、孤立性纤维瘤病等疾病均可引起低血糖。一个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病因往往显而易见,但是一个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病因寻找起来就不适那么容易的了。
预防胜于治疗,对比识别与处理更应该重视低血糖的预防。
1.健康教育。部分患者和家属对于低血糖的认知不够,也就不了解其中的危害,对于低血糖的预防措施不够重视,导致老年患者的低血糖发生风险增加。
2.指导用药。遵医嘱用药,对于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用药时间需详细为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叮嘱患者严格按要求用药,定期复查,测量血糖,不可随意增减药物。
3.合理饮食。低血糖的预防饮食是基础,规律饮食,建议正餐之间和睡前少量加餐。对于不得延时进餐情况,要做好提前预先进餐准备。4.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用餐1到2小时后可进行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如果运动时间长且强度大,建议适当补充能量。
5.心理疏导。对于危及到生命的严重低下血患者,除了身体创伤外,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反过来又导致病人对未来低血糖事件的严重恐惧[4]:如改变饮食、胰岛素剂量可能被不适当的降低、减少身体及社交活动、增加血糖监测次数等,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因此心理安抚非常重要。
6.血糖监测。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糖的自我监测。研究显示,未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 P<0.05) [1] 。建议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以便掌握血糖的基本情况,有效防止发生低血糖发生。
7.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方糖或饼干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低血糖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所以这时候口袋里一粒糖果可能就是救命药。


              参考文献
[1] 张敏.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7( 1) : 30 -32.
[2] Francisco G ,Hernández C,Galard R, et al. Usefulness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 lycemia test[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陈鸿
        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三离职干部休养所门诊部  福建福州  350003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注定不能在医院一直进行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大多数居家维持日常的治疗,因此由患者自己或家人控制血糖很容易导致血糖的不稳定。大多数人对于高血糖的危害都知道,并且知道怎么应对高血糖,但对于低血糖的危害并未被大家所重视。具有关数据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十年病程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概率要高于小于十年病程的患者(P<0.05);同时也高于那些未进行自我检测血糖的患者(P<0.05);对于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P<0.05);对于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P<0.05);对于那些联合使用降糖药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P<0.05) [1]。
        血糖低于正常状态被称为低血糖。正常成人的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为4-6mmol/L,平均5.0mmol/L。血糖低于这个正常值,人就会出现低血糖伴有相应症状以及体征。一般来说,血糖低于3.3mmol/L,人就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当血糖低于2.8mmol/L时,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果血糖低于2.2mmol/L时,就会出现神志不清或昏迷现象。
        低血糖是内分泌急症之一,迅速诊断和及时治疗,临床症状可以迅速缓解,一旦诊断延误,常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伤,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严重的低血糖对人体的健康威胁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的,危害程度要高于高血糖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临床上常用年来计算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而用分钟来计算低血糖的危害,可见低血糖的危害程度之深,危害程度之重。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1.交感神经兴奋,体现为出冷汗、面色苍白乏力、心悸、手抖等症状;2.意识障碍,体现为意识朦胧、定向识别力减退、言语不清、嗜睡等症状;3.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躁动、意识不清甚至抽搐等;4.癫痫症状等等。有些患者发生低血糖症(尤其是夜间熟睡后)时 可无明显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或仅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应引起重视。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耐受,上述症状可以不明显,同时使用β受体阻滞药,更有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被掩盖,血糖持续降低,患者可能直接出现昏迷或抽搐。低血压严重患者的冠心病患者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的发生。低血糖反复或持续的发生严重者可告知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昏迷或死亡。对于低血糖便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型患者,要注意与嗜铬细胞瘤、甲亢、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和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进行鉴别。以精神-神经-行为异常为突出表现者应注意与精神病或中枢神经疾病鉴别。
        体最直接、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血糖”,所以血糖本身不是什么坏东西。比如大脑的正常运转几乎分分钟都离不开葡糖糖的能量供应,才能保证脑组织细胞的正常运转。低血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时限,其对脑细胞的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也就要求临床医生对低血糖的诊断,治疗必须争分夺秒。 在不同原因的影响下血糖下降时,人体自我调控机能就会立刻启动。大脑中枢先发出指令,让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升糖激素释放进入血液,同时胰岛素的分泌收到抑制,进而促使肝脏中储存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与此同时降低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最终让血糖恢复到正常状态。 在整个过程中,低血糖的不同反应就会在机体中出现,例如软弱无力、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心慌、冒冷汗、饥饿感、发抖等症状。但血糖过低,超出机体调控范畴,糖分得不到及时补充,脑组织细胞长时间得不到能量供应,可导致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变性和坏死,也可使颅内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坏死,使血管壁肿胀,导致脑循环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症状出现,如神志改变、思维迟钝、行为异常、意识模糊等症状。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硬化基础性疾病的群体,更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2]。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若低血糖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认为血糖≤1.68mmoL/L、持续时间 >6 h),由于脑组织的严重或不可逆损害,即使血糖恢复正常,也会对海马体,双侧基底节,大脑皮层,黑质产生持久性的损伤,导致患者昏迷,惊厥、意识丧失,甚至是死亡的发生。
        大多数时候,低血糖的症状容易被辨别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其症状表现不明显,不容易被辨别出来。患者对于一些不明显的出汗、心慌、饥饿感、烦躁或是情绪的变化,言行异常等察觉不到异常。 临床上可见午夜唱歌的低血糖患者;或有低血糖发作送精神病院诊治的;亦有低血糖发作请脑外科会诊的。对于低血糖的处理与识别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的技能。当出现头晕、出汗、心悸、饥饿感等低血糖典症状时,应即刻饮用含糖果汁或饮料,吃上几片面包或饼干以快速缓解低血糖的症状。若5分钟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应立即进食含糖量更高的食物。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低血糖,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症状,除了提供食物外,条件允许,利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血糖数值测量,就近尽快送医院就诊,采用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治疗。特别注意,如果患者已经出现昏迷,切忌经口喂食,避免发生呛咳或窒息出现。
        忙碌有序的急救之后,我们尚需进一步思考引起低血糖的病因,以便减少低血糖再发的机率。低血糖病因的临床分类[3]:1.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胰岛素应用不当常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如胰岛素剂量不当,过大,混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使用比例不对,使用胰岛素后未及时进餐或是饮食减少都会引发低血糖发生,肝肾功能不全者,饮酒,口服磺脲类药物引起的低血糖常发生于老年患者,高龄患者,药物剂量过大,运动过度,饮食不规律,酒精刺激等多种药物作用等都可以引发低血糖症状出现。2.非糖尿病相关性低血糖症:如胰岛β细胞增生、胰岛素细胞癌、胰岛素瘤、NIPHS(胰源性非胰岛素瘤低血糖综合征)、PHHI(婴幼儿持续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心肝肾衰竭、脓毒血症、营养不良症或PEM(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症)、肺小细胞肺癌、老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腹膜或胸膜恶性间皮瘤、孤立性纤维瘤病等疾病均可引起低血糖。一个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病因往往显而易见,但是一个非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病因寻找起来就不适那么容易的了。
预防胜于治疗,对比识别与处理更应该重视低血糖的预防。
1.健康教育。部分患者和家属对于低血糖的认知不够,也就不了解其中的危害,对于低血糖的预防措施不够重视,导致老年患者的低血糖发生风险增加。
2.指导用药。遵医嘱用药,对于药物的作用,副作用以及用药时间需详细为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叮嘱患者严格按要求用药,定期复查,测量血糖,不可随意增减药物。
3.合理饮食。低血糖的预防饮食是基础,规律饮食,建议正餐之间和睡前少量加餐。对于不得延时进餐情况,要做好提前预先进餐准备。4.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能够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用餐1到2小时后可进行运动,避免空腹运动。如果运动时间长且强度大,建议适当补充能量。
5.心理疏导。对于危及到生命的严重低下血患者,除了身体创伤外,心理创伤也不容忽视。反过来又导致病人对未来低血糖事件的严重恐惧[4]:如改变饮食、胰岛素剂量可能被不适当的降低、减少身体及社交活动、增加血糖监测次数等,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因此心理安抚非常重要。
6.血糖监测。糖尿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血糖的自我监测。研究显示,未进行血糖自我监测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高( P<0.05) [1] 。建议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血糖自我监测,以便掌握血糖的基本情况,有效防止发生低血糖发生。
7.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方糖或饼干等含糖量高的食物。低血糖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所以这时候口袋里一粒糖果可能就是救命药。
              参考文献
[1] 张敏.2 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7( 1) : 30 -32.
[2] Francisco G ,Hernández C,Galard R, et al. Usefulness of homeostasis model asses lycemia test[J].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2004,89(7):3408-3412.
[3] 廖二元.内分泌代谢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11-1443.
[4] 闰玲.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恐惧干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9,17(35) : 4408-4411.,2004,89(7):3408-3412.
[3] 廖二元.内分泌代谢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411-1443.
[4] 闰玲.糖尿病病人低血糖恐惧干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9,17(35) : 4408-44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