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丽
广西岑溪市人民医院 543200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脑瘫采用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对其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效果。方法 病例数随机抽取我院于2019年-2021年期间收治的小儿脑瘫患者80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分别给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n=40)和联合针灸治疗(n=40);以对比的方式分析两组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改善效果相比常规组较为明显;且相比治疗总有效率,常规组(80.00%)低于实验组(95.00%);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的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针灸;肌张力;运动功能;小儿脑瘫;治疗总有效率
小儿脑瘫通常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因多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属于我院儿童康复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疾病;患儿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粗大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姿势及反射异常,同时可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视觉及听觉障碍等[1]。为此,为了整体提高小儿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将采用运动康复训练联合针灸进行有效治疗,分析其整体应用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80例对象均来自我科在2019年-2021年期间所收治患儿,将所有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常规组40例中,年龄分布在1-5岁,平均年龄(3.20±0.60)岁;主要包括男患儿23例,女患儿17例;实验组40例中,年龄分布在1-5岁,平均年龄(3.13±0.56)岁;主要包括男患儿20例,女患儿20例。两组患儿的基数资料组合情况比较,均符合“神经病学”中对于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临床 资料比较差异小,无统计意义(P>0.05),可纳入研究。
1.2方法
1.2.1常规组
患儿入院接受相关指标的检查后,我科医护人员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康复训练计划,对家属进行小儿脑瘫疾病的健康宣教,并使其配合医护人员指导患儿进行翻身、坐位、四点爬行、跪立、站立、行走的训练,每天进行1次,每次40分钟;采用促通手法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从而抑制患儿不协调的异常姿势,指导家属对患儿姿势管理,采用促通性手法促进抗重力伸展,促进头立直、躯干伸展,引导重心向下移等一些正常姿势和运动;训练时间需要连续进行3个月。
1.2.2实验组
患儿入院接受相关指标的检查后,在常规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接受针灸治疗,即:选取患儿的枕下旁线、枕上正中线、顶旁线、顶中线、智三针、平衡区、运动区及足部运感区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平刺法进针,留针30-60分钟,每天治疗1次;针对于不同类型患儿,另选取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合谷、风池、环跳、承山、太冲等穴位,均采用一次性1寸针,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为15分钟,每天一次;治疗时间为每个月10次,连续3个月,共30次。
1.3观察指标
临床效果: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改良 Ashworth 法,0-5分)和运动功能(GMFM评分)进行评估记录,并作以有效的对比和分析。
临床疗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计数资料以“%”表示,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x±s)”表示,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效果:两组治疗前的运动功能相比,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肌张力评分相比常规组较低,GMFM评分升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疗效:相比治疗总有效率,常规组(80.00%)低于实验组(95.00%);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认为“小儿脑瘫”属于“五软”“五迟”范畴,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而引起,临床治疗中应主要以活血通络、补益肝肾为治疗原则[2];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小儿脑瘫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效果显著,针灸可调节患儿的经络气血、脏腑功能,还可以改善局部区域的神经调节功能;康复训练的有效干预则可以很好的改善患儿不良姿势,及时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促进其运动功能得到良好发展;整体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脑瘫采取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后的效果更佳;不仅可以改善其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高会军, 王丽平, 曹清华. 针灸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脑瘫语言障碍的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 2020, 28(9):36-37.
[2]张少华. 针灸辅助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评价[J]. 临床研究, 2019, v.27(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