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通针刺治疗顽固性鼻出血患者1例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4期   作者:唐军
[导读] 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多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
        唐军
        广汉市中医医院    四川广汉    618300
        摘要: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可由鼻部疾病引起,也可由全身疾病所致,鼻出血多单侧,少数情况下可出现双侧鼻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轻者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也可导致贫血。
        关键词:鼻出血   火热熏灼    鼻衄
        中医认为由多种原因所致,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导致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统称为血证。在古代医籍中,亦称为血病或失血。鼻出血中医又称鼻衄。《灵枢 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寿世保元 衄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故衄也,治宜凉血行血为主。
        患者中年男性,患鼻衄1年余,鼻衄以晨起或活动时出现,可隔日或几日一次,以单侧鼻出血为主,每次出血量约为2-3ml,可自行停止,患者无鼻痒、鼻部干燥、疼痛等不适症状,伴有口苦、口干,少饮,时有颜面潮红,腰部酸软、小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中风病史。患者先后多次在本地人民医院就诊,给予鼻腔纱布填塞加压止血治疗,口服药物具体不详。症状反复出现,效果不佳,最后西医给予取鼻腔局部黏膜组织病理检查未见异常。后继续治疗1年余效果不佳,患者几经辗转到我处求治,见上述证候,患者苦不堪言,对西医治疗丧失信心。综合四证合参辨证为:肝阳上亢之证。

患者久病多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于上,肾阴亏于下,肝肾之阴不足,阴不制阳,阳亢于上,故颜面潮红、虚火上炎灼伤脉络故鼻衄,血色鲜红,出血量少,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见腰膝酸软,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均为一派肝阳上亢之症。治则平肝熄风、凉血止血。选穴为:四神聪、本神、攒竹、印堂、双侧鼻通穴、迎香穴、双侧曲池、大杼、风门、肺俞、肩井、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照海、太冲,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中空穴。其中四神聪、本神、攒竹、印堂清利头目,醒脑熄风,印堂、双侧鼻通穴、迎香穴通鼻腔、清肺泻火。风池、大杼、风门、肺俞、肩井宣清肺窍,太冲、合谷均为原穴,借助三焦之道运行原气于脏腑,可平肝熄风,疏肝柔肝、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足三里、三阴交为一脾一胃,一升一降,阴阳相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阳陵泉、照海熄风平肝。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中空穴。补后天之本,养肾阴,滋肾水,故可滋水涵木,平熄肝风。隐白穴为足太阴脾经井穴,脾主统血。《铜人》主治:衄血,故共凑平肝熄风,凉血止血之功。以上腧穴每日针刺一次,每次留针30分钟,其中风池、大杼、风门、肺俞、肩井为快针点刺,针后半小时嘱其不饮水、不进食、不洗手,10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无鼻出血,回访半年未再复发。
    结语:笔者采用贺氏三通法针刺套穴,在中医辨证指导下,根据病因、病机结合中医系统理论基础,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充分遵循古法针刺,不用电针。取针后遵循古训半小时不饮水、不进食、不洗手,避免减弱针刺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疗效,针刺治疗在鼻出血治疗中效果明显,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1、贺喜:  主编 《普仁明堂示扶正》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10
        2、贺普仁 : 主编  《普仁名堂示三通》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6
        3、周仲英 :主编  《中医内科学》   中国中医出版社 20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