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红玉
联勤保障部队980医院 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胃癌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肠内外营养护理开展了详细的分析与探究。方法:根据本院的胃癌切除术后所有的病例,并分析术后肠内外的营养护理资料。结果:在进行统计的病例当中,其中42例的胃癌患者第一阶段的营养护理中,有5例病患出现了代谢性的并发症,3例患者则出现了高血糖的症状,2例患者发生了低血糖的症状。在营养支持的第二时期行肠内营养(TEN)治疗期间,36例患者当中的4个患者发生了胃肠道的多种反应。57例患者治愈出院,8例患者在病情好转之后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良好的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工作,可以大大地改善胃癌患者的身体现状,使其得到更好的恢复。
关键词:胃癌切除;营养支持;护理
前言
胃癌患者在临床过程中主要的表现为营养不良,因为手术之后的患者不能进行正常的饮食,这就导致了众多患者营养不良的现状,使其日益严重。所以,相关医护人员针对手术后的患者应该采用营养支持的护理手段,以更好地改善他们营养缺乏的现象。单纯使用肠内营养(EN)通常会造成患者能量的无法供给,而单纯的给予肠外营养(PN)则会出现胃肠道粘膜的萎缩,最终导致胃癌病患胃肠功能的衰竭。对胃癌患者使用营养支持的关键作用在于提升其体内细胞、各个器官的代谢功能,从而发挥其正常的功效,保障患者的及时康复。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根据我院的胃癌切除术后病例,着重分析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资料,并将患者随机地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二组的人数相同,性别比例、年龄差异也一致,共计患者病例为65例,其中男为52例,女为13例,年龄均在25~76岁之间,胃癌根治术28例,胃空肠吻合术13例,胃大部分切除24例。最后65例病患的营养支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治愈了57例,有所好转的病患为8例【1】。
(二)方法
结合所有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以及胃肠功能的恢复现状,采用术后营养支持的方法可分成:术后早期经过周围静脉实行TPN;在手术完成后的第2天,在空肠造瘘管中实施TEN;最终使得患者得到良好的恢复与饮食。
二、结果
42例胃癌的患者经过营养支持的第一阶段时,采用TPN治疗的过程中5例病患出现了代谢性的并发症,其中3例出现了高血糖状况,2例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36例患者在营养支持的第二阶段时,利用TEN的护理手段,在医治期间4例发生了胃肠道反应。全部的病例营养状况得到了相应程度的改善。
三、护理
本次护理过程中,所有的病患经过颅内、锁骨下方等位置的静脉穿刺置管路径输入了营养液,利用TPN的时候,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更换注意穿刺管,能够采用无菌的纱布或者是的一次性透明敷料来进行覆盖,时刻保持患者局部的卫生。输液和液后在毕封管的时候,需要进行严格的杀菌操作,封管时应根据正压封管的方式方法,从而预防使用封管方法时出现错误。
四、讨论
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的护理内容,都是由小分子的营养素合成的,和一般的食物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两种营养支持都包含了平衡的氨基酸因素、长链以及中链脂肪等多种维生素,其中谷氨酰胺起到了保持患者肠粘膜完整性的作用【2】。
对于胃癌术后的病人而言,其身体正处在高分解代谢的状态当中,因为不可以及时饮食,或者是饮食过少、贫血,进而逐渐出现了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手术的创伤之后,还会因为一系列的应激反应而引起多种炎症和并发症,所以,对胃癌术后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不断强化其营养支持,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以更好帮助患者改善术后恢复问题。患者术后的合理营养支持,能够大大地提升其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医疗等相关经费,有效地缩短病患住院的时间,提高他们的康复效率。经常性采用TPN会造成患者肠粘膜的萎缩以及肠道细菌的滋生,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在胃癌术后的第1天,患者所需要能量的一般基本上是由肠内营养来供给的,剩下的一般是肠外营养的补充;在术后的两天之后,患者能量需求的一半以上由肠内营养所提供的,另外一小半属于肠外营养;最后在术后的第3到10天,其所需的所有能量都是由肠内的营养而提供。护理人员采用TPN与TEN的时候,很有可能使得患者出现代谢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与检测,以保障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
结语
通过上述针对65例胃癌切除术后的患者,采用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分析与探究,能够得出在利用TPN时,护理应该严格地进行无菌操作,并注意防止感染,保护好患者的血管,详细观察其生命特征,及时检测病患的血糖;在采用TEN时,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做好空肠造瘘管的防护工作,从而预防其营养液的污染。
参考文献:
【1】罗念平,熊细娇,郑秀芳.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7):2916-2918.
【2】何恒,熊育良,熊泉.肠内外营养支持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