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霖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110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关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研究也随之深入,根据食管癌高发群体流行病学分析,可以了解到,近年来,食管鳞癌发病率得以降低,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却逐年上升。国外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与食管鳞癌发病率,和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肥胖症具有密切关联,这也是食管肿瘤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相关机构研究表明,食管癌高发区存在遗传威胁,属于多基因遗传疾病。在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演变机理下,当前食管癌贲门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可以采取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于重视萎缩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干预治疗过程中,应从降低肠化方面下手,这是降低食管癌发病率的主要途径,下面我们将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肿瘤;临床;病例特点
从临床医学方面来看,食管胃交接部,恶性肿瘤=食管腺癌与贲门腺癌两个病症,具有鉴别困难的特点。在国际肿瘤编码规则中,将贲门腺癌解剖编码为C16·0,隶属胃癌范畴。相对而言,美国开展流行病学研究较早,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调查活动发现,在所有肿瘤类疾病中,贲门腺癌和食管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发病患者数呈增加趋势,从而引发国内外业内人士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近几十年里,我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发病率逐渐下降,而贲门腺癌发病情况却得不到缓解。因此,本文将基于流行病学知识下,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与防治对策进行分析。
1·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诊断和判定
《中国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在1989年颁布,这也是我国早期针对贲门腺癌制定的诊治指南,其中明确指出,贲门腺癌判定期间,主要检查食管胃交界线下2·0cm,在医疗事业高速发展下,2011年关于食管癌的新规定发布,食管腺癌诊断期间,主要检查食管胃交界线上方或侵犯交界线处病变,食管胃交界线下方5·0cm内的近端胃癌,是病变常见位置,诊断过程中注意,贲门癌指未侵犯交界线的病变,此部位一旦产生肿瘤,从医学方面考虑,一般不建议采取Siewert分型。近年来,针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诊断,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也更加明确的定义了该疾病,其一食管腺癌发生在齿状线以上,其二胃体癌发生在齿状线以下,其三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指的是齿状线两侧瘤体。其次,国外相关学者研究过程中,食管癌主要依照以下几点判定和诊断,食管胃交接区肿瘤,在食管胃交界线上下5cm以内,并且肿瘤分为三种类型,食管癌在食管胃交界线上方,贲门癌在食管胃交界线下方2cm,贲门腺癌在食管胃交界线2cm胃壁内[1]。
2·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特征
国外针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从总体上来看,肥胖、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人群,较普通人群发病率高,其中肥胖因素也很重要,尤其是男性患者,在长期肥胖的情况下,自身腹腔压力增加,致使病变。
从流行病学特征方面来看,食管下段、近端胃腺癌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存在相似之处,现阶段,相关机构尚未完全掌握患者发病率资料,只能通过资料分析了解到,西方国家中,中老年男性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高发群体,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人群发病率也呈增长趋势。研究人员为了探索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对英国西北部某地区400万以上居民进行了病例研究,其中共1000病例,其中胃癌395例,占调查病例的39·5%,食管癌271例,占调查病例的27·1%,侵及或跨越食管胃交界线区域334例,占调查病例的33·4%,在该项调查中,位于胃贲门、食管下段及食管胃交界线处发病患者有589例,其中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257例,胃贲门腺癌未侵及食管胃交界线患者138例,食管下段腺癌未侵及食管胃交界线患者194例、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食管癌而言,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更高,但我国现在缺乏相关数据采集和研究[2]。
3·组织学类型与癌前病变
3·1组织学类型
在食管胃交界处发生的腺癌有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印戒细胞癌、粘液腺癌集中类型,相对于食管腺癌而言,腺癌发生在食管胃交界处,一般不会出现高分化腺癌。在近端胃中,印戒细胞癌极为少见,并且不与萎缩性胃炎一同发生,高分化管状腺癌具有诊断难度大的特点,容易出现误诊问题,如被判定为普通增生或者异型增生,那么将影响治疗水平,检查过程中,医生应对其有无膜浸润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进而准确判断[3]。
食管胃交界处区域,腺鳞癌也十分常见,属于鳞状细胞癌与腺癌成分混合,形成的肿瘤,诊断过程中,如果腺癌中有良性鳞状上皮化生灶者,不能直接判定为腺鳞癌。腺鳞癌的鉴别,应以食管粘液表皮样癌相鉴别结果为依据,其组织形态和唾液粘液表皮样癌存在相似之处,之前的研究中,部分研究人员将腺鳞癌看做碰撞瘤,而现阶段,一般认定为腺鳞癌是双向分化的结果。
3·2癌前病变
一般情况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无论原发部位是胃贲门,还是食管远端,其发生与肠上皮化生都存在联系,如果发生部位时食管远端,那么肠上皮化生癌变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对于胃贲门部位的肠上皮化生,危险性更高。肿瘤即可能发生与内镜可见的食管中,特殊情况下,也会在内镜难以检查到的柱状上皮化是被覆粘膜处发生,患者食管远端,柱状上皮粘膜大于3cm的前提下,肠上皮化生发生概念则在80%以上,患者柱状上皮粘膜低于3cm,则肠上皮化生发生概念也大幅度降低。在食管患者中,有一部分病例会发生异型增生,随着病情的变化,发生概率不断提高,针对这一现象,相关人员进行了20年的随访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异型增生患者中,腺癌发生比例相对于无异型增生患者更高,对于异型增生与食管周围其他病变的区别,即便医生也无法用肉眼察觉,需要进行随机活检,才能够准确判定和诊断[4]。
由此可见,Barrett食管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组织发生存在密切联系,发病过程主要经历以下阶段,从肠上皮化生至低级别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级别不断提高,最终形成腺癌,而无异型增生患者,腺癌发生概率相对较小。通过随机活检可以了解到,存在高级别异型增生患者,有一般以上已经存在腺癌,还有部分患者具有发生腺癌的风险。现阶段,关于各病理发生腺癌病变现象,还未能研发有效的预测技术,随访中,也有很多高级别异型增生病例,存在多年却没有转变为腺癌。
总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范围内,癌症都是人们十分惧怕的疾病,癌症类型有很多,其中食管癌和胃癌相对死亡率较高。部分发达国家,经过不懈努力,胃癌发病率已经显著降低,但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却得不到控制,从相关研究与文献分析中,可以了解到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病理学特征、病因、诊断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现阶段,我们知道的是,其辨病与Battett食管相关,在此前提下,本文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具体探究,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员研究带来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汪未知, 吕嘉伦, 徐泽宽. 腔镜食管胃结合部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9(9):1030-1034.
[2]梁寒. 第91届日本胃癌协会年会食管胃结合部癌的研究进展[J].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9, 18(006):532-535.
[3]田园, 杨沛刚, 郭洪海,等. 进展期胃及食管胃结合部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 35(12):938-942.
[4]张俊立, 马鹏飞, 曹养辉. 食管全系膜切除在食管胃结合部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 23(11):109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