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维网 师生共成长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上   作者:邓林琳
[导读] 高考是当下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孩子因主动或被动接受了非常多的课内外知识。但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一个思维超越,要求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具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   邓林琳

摘要:高考是当下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面对这样的形势,许多孩子因主动或被动接受了非常多的课内外知识。但高中语文的学习,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的一个思维超越,要求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思考,具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育当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构建思维网络,帮助学生打开思考,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的成长。本文以文学类文本作为载体,通过相关的案例分析,提出关于“构建思维网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构建   学生  阅读   思维网   文学类文本
        一、正确定位学生的阅读思维障碍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是生成语文教学,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这就预示了“读懂文本”在语文学习当中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的学习当中,“读懂”是学生动笔答题的前提,很多同学因为“读不懂”而不敢说不敢写,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全国卷当中,小说和散文是“常驻嘉宾”,其中可考察的类型非常多,比如作用类、赏析类、主旨意蕴类等等,在这其中的类型又有许多分支题型,看上去迷雾重重,但只要能够克服阅读障碍,读懂读透,便有迹可循了。抛开答题来说,学生对于这样的文本有一定的兴趣,但大多数时候仅仅存在的是浏览,谈不上理解,生活的阅历和思考的维度限制了学生理解文学类文本背后意蕴的能力,故而,碰到相关题型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尤其对高三的学生来说,很大程度影响了他们高考备考的状态。基于学生这种能读却读不透的情况,教师只有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切入点,借用理论知识,探究和归纳,构建思维网络,才能有效地凸显出教学的效果。
        二、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感
        思维的切入往往是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条件反射”,因而,加大学生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找到思维切入点的有效方法。比如,在刚进入文学类文本的学习之际,庞大的练习和快节奏的课堂进度让学生喘不过气来,“读不懂”、“写不对”让学生对充满故事情节的小说和优美的散文产生了抗拒之感。“一个读者,如果不能通顺的读完文章、准确地理解词句的意思、清晰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是根本不可能在文本创造的审美空间中感受到审美体验的。”为了打破学生的心里界限,老师大胆地腾出教学的5~7节课的时间给学生作文学类文本的纯阅读,暂时将满屏的题目先放一放。而这个阅读的文本载体,最好是学生手上的练习册、卷子等资料,学生可以先选择自己喜欢看的篇目,最后课后布置学生进行文本“主题”探究交流。在纯阅读的放松状态和有趣的交流中,拾起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思维兴趣。有阅读就会有疑惑,有疑惑就会有思考的碰撞,在主题的探究交流当中,文学类文本当中的情节、人物和主旨往往是学生最关注的点,经过他们的兴趣探究,“读懂”便不再是一件让人觉得非常艰难的事情。在探讨的过程种,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等角度切入去寻找主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文本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提前阅读,并根据学情、题型、题材内容、主旨类型等去做有效、对点的选择。大量的阅读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时刻思考的状态和思维兴奋的感觉,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也对教师的文学类文本解读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的基本功,帮助教师掌握考点考情,做到精准施教。
        三、增加阅读关注,打开大脑思维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虽然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列入了高考版块文学类文本阅读,但实际上的考察类型大多是小说和散文。其中,全国三卷的常规题型设置中,共有三道题型:选择题一题,分值3分;主观题两题,分值都为6分。在小说的阅读中,“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主旨意蕴、读者对象”往往是我们答题的切入角度,“内容、结构、主旨、读者”则是散文常见的思维切入点。因此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有带着“写什么”这个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时候做好阅读的标注,比如小说当中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情节的冲突点、环境描写等,散文当中蕴含作者思想情感态度的句子等等。显而易见的是,在答题的过程中,“人物”和“主旨”是答题当中经常需要用到的角度,在阅读的时候予以一定的阅读关注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以余显斌的小说《狙杀良心》为例,教师提醒学生在初步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这篇小说中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譬如“他很庆幸,自己没有成为第四十二个倒在对方枪下的大日本武士。同时,他又有点沮丧,自己竟然上了对方的当,险些毙命。“天皇的佩剑”,皇军的枪神,这个绰号简直白当了。他想。他又暗劝自己,冷静,别慌,慌张是狙击手的大忌。他告诉自己,办法总是会有的。他知道,要干掉对方,就必须找出对方的缺点。毫无疑问,对方无论毅力,无论隐藏手段,无论枪法,都和他旗鼓相当,甚至更高于他,是他狙击生涯里难得一见的敌手。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发现对方的缺点,只要抓住了对方蛛丝般的一点缺点,他就胜券在握了。”在这个段落当中,阅读关注放在“他又暗劝自己,冷静,别慌,慌张是狙击手的大忌”就能稳稳抓住狙击手的人物形象。在初步阅读完小说文本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为什么安排这样的情节”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切入点,小说的情节、人物都是为了服务主旨,也就是说“人物”和“情节”是小说主旨的一个思维点。在基础考生的答题角度当中,抓稳主旨对他们来说是个世纪难题,相对而言文章的情感态度比较容易抓住。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关注概括出狙击手“枪法高超、心地善良,不滥杀,爱憎分明”的人物形象后,学生很快就能初步得到“对身负国家血仇却能爱憎分明的狙击手的赞美”,教师可以再适当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人物个体扩大上升到群体,譬如革命英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关注打开思维之前,一定要将小说的基础知识打牢,因为在有限的考试训练时间里面,阅读和完成小说散文的阅读题目对于阅历较少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透彻人物形象的相关内容和什么叫情感句、议论句等等。教师在这个循序渐进的条理教学中也会获得教学引导的技巧和关于小说新的解读思维,在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中一定不能忽略指导学生探究文本的表义和深义。
        四、整合阅读思维,构建答题框架
        知识从来都不是一潭死水,同理高考的语文也是活灵活现但又不失传统记忆的。高考的文学类文本的主观题往往由一定的概括性术语和文本分析组合而成。在这样的考情要求下,教师要带领学生根据题型整合归纳阅读思维,构建答题的框架,指导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构建和记忆。在思维导图中,小说按照“情节、人物、环境、读者(表达效果)、情感或主旨”五个维度去构建导图,同时穿插和补充作用类、含义类、语言特色、构思技巧、主旨意蕴等题型;同理,散文则按照“内容、结构、主旨、读者(表达效果)”四个维度来构建。将阅读的思维和答题的框架相融合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学生自身是难以企及的。故而,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分类归纳术语和答题的步骤要点,以及区分相关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对文学类文本的整个阅读习惯和答题的要点了如指掌,在指导学生之前,教师必须要先构建个人的思维,有所整合和补充,同时要做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对应措施,因为归纳和构建需要花费很多的耐心和时间。比如,在归纳人物形象作用的时候,教师要给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两个节点,同时要挑明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还要尤其指出次要人物当中第一人称“我”的特殊作用“作为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经历者”具有增强文章真实性,便于情感抒发的作用。所以在初步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关注要更进一层,进入细致阅读,将各个角度所需的文本内容做好标注,再结合术语规范作答。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整理大量的小说常见的设问方式来帮助学生来把好审题关,区分各种题型的题型设计角度。这样的阅读思维整合构建,既有利于教师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阔的阅读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扎实推进日后的高考复习,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审对题,答好题,拿高分。
        五、结语
        思维是检验知识和思考力最好的实践证明,在科技网络的大爆炸时代,网络的便捷和巨大的容量助长了高中生的思考依赖,加之当代社会对人才给出了更高更快的要求,繁忙的各种学习压缩了高中生慢思考的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利用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培养阅读思维,构建网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的学习现状。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构建,学会会归纳,进而学会触类旁通,同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尤其有利于构建青年教师教学的思维知识大网络,取得师生共成长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虹.高中文学类文本的多层次性结构和探究成果[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7
[3]李娜.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研究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