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四个“抓手”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6月上   作者:付建
[导读] 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相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在此社会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浅层化、随意化的阅读屡见不爽。然而,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学生获得丰富知识与学养、深度感情体验和明晰逻辑思维品质而进行的阅读方式。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   付建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人们相对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在此社会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浅层化、随意化的阅读屡见不爽。然而,深度阅读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学生获得丰富知识与学养、深度感情体验和明晰逻辑思维品质而进行的阅读方式。具体说,就是阅读个体要从文本表层逐渐深入,用独特的视角、个性化解读,对文本中精妙之处、重点难点等做深入细致领悟,并能根据自己积累与阅读目的,对阅读内容与形式进行评价。还能抓住文本核心和审美价值,涵咏文本的弦外之音、韵外之旨。那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才能推动学生深度阅读?本文结合自己一段时间的研究,提出可借助四个“抓手”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文学经典
        一、抓关键词句
        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也是读者理解文本的媒介。优秀作品的语言,往往具有“丰富含意”,能激发出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深层次解读,进而捕捉作者创作意图,重获作者精神世界的出发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关键句进行大胆的设问甚至质疑,并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分析体会重要句子,丰富含意和文本的深层意蕴。
        如姜夔《扬州慢》这首词教学,我们可以抓住“空”字,撬动整首词的分析,通过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层次阅读。所谓“关键词句”,是诗文中可以缘此词句撬开文章奥秘或创作主旨的词句。姜夔《扬州慢》全词如下:
        扬州慢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中,“空”联“空城”,上可应眼前兵灾,下可起昔日繁荣。哀荣之间,表达词人深沉的悲悯之情与反战思想。“空”字可谓关键,承上启下,正在词的肯綮处,便也成了本首词的关键词语。因此,笔者教学就从这关键处着手,启动学生深度阅读。于是,教学就由此入手,连设几问,层层深入,推动学生阅读不断进入文本内核。
        教师第一问: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学生找出“空”字后,进行第二问:扬州城的“空”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相关的诗句后,再进行第三问:作者怎样表现“空”的?第二问是对诗意的初步感知,第三问是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两者都还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浅层阅读,因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还在作品本身上,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层面。为此,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分析,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深读阅读挺进,进行第四问:扬州城为何会变“空”?由果溯因,以此探讨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可以延伸拓展进行再一次追问:一个国家如何避免“空城”的悲剧的发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这种抓关键句通过层层追问的方式,从文本表层入手,深入文本内核,体会文本中的精妙处和重难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思维能力,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抓“矛盾”处
        文学经典中的“矛盾”,这只是我们为行文方便而使用的说法。是指文学作品中看似前后不一、表里不一或有悖常情之处。而实际上,往往是作家匠心独运处,作品出彩处。推动学生深度阅读的教学,最应该抓住这些“矛盾”处。一般而言,所谓作品矛盾,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身内容的逻辑矛盾,比如文本中在写景叙事或情感看法上的自相矛盾;二是文学形象与生活的原生状态的矛盾。矛盾之所以产生,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原型在作者的情感作用下发生变异,产生一中陌生感。抓住矛盾处,就是将陌生感合理化,通过剥茧抽丝,层层深入的阅读体验,探究矛盾背后的作者价值取向,并阐发所感知的情感。
        如《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能干、貌美、孝顺与被休殉情,这是文学形象与生活的原生状态的“矛盾”。对这“矛盾”的叙写与安排,很多老师给学生分析文章背后蕴含作者的价值取向,认为是对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其实,这种分析存在窄化和片面化。笔者认为,文章铺叙刘兰芝的能干、貌美、孝顺与其悲惨的人生境遇的矛盾,蕴含了文章的第一层价值取向,意在凸显文章的悲剧性。正如鲁迅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人物越是优秀,其结局越悲惨,就越能强化文章的悲剧性;文章第二层次价值取向是批判封建家长制。因为主人公悲剧是刘兰芝婆婆独断专行、说一不二造成的。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个大胆设问:刘兰芝悲剧是否与她自身原因也有有关系?文章有写到年幼的小姑子,却没有出现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孩子的描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结婚那么多年竟然没有孩子,内含刘兰芝存在不能生育的嫌疑,“不生育”可是与古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礼教观念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可能是刘兰芝的人生悲剧深层原因;从这个角度分析来看,文章的第三层次的价值取向才是批判封建礼教。总之,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剖析浅层次的矛盾,更要将设问指向更深层次的矛盾,才能获得全面的、深刻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理解。
        三、抓“反常”处
        深阅读就是一个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阅读。所谓抓反常处其实就是抓住文本中一些貌似不合常理的地方,并以此作为阅读的切入点,由果溯因,透过反常的地方看到文本背后的原因、道理、意义,进而生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见解。
        比如在《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有个反常的地方:荆轲以献宝图借口,把刀藏在图画下面,在秦王翻看宝图的时候,是荆轲最好的下手机会,此时他是离秦王最近的;如果他是个好杀手,便不会失手;但最后刺杀却失败了。对这个反常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个原因作多样分析。学生立足文本,并结合自己生活经验,经过阅读分析,或可得出以下五六种以上的个性化理解:
        体重超标,不够灵活;
        养尊处优,技艺下降;
        准备不足,仓促前行;
        悲壮出征,预兆不好;
        猪样队友,缺失助攻;
        误解燕王,优柔寡断 ……
        可以发现,学生对荆轲刺杀失败原因分析更多指向个人因素,而忽视了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这就需要作拓展延伸,引学导学生认识到荆轲刺杀失败是偶然中的必然。阅读指向反常背后的种种必然,实质上是“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阅读体验的再提升,它可以引领学生从作品所表现的信息中扩张,得到审美的体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