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上   作者:陈琦
[导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随文小练笔”、“阅读单元作文”、“习作单元专项训练”等内容。可以看出习作的比重有所上升,教师要抓住教材特点与优势,结合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展习作教学,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本文对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许昌市郊碾上小学  陈琦

摘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随文小练笔”、“阅读单元作文”、“习作单元专项训练”等内容。可以看出习作的比重有所上升,教师要抓住教材特点与优势,结合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的开展习作教学,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本文对部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习作单元教学;意义;案例分析
        引言
        单元教学是一种融合性极高的教学方式。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单元教学侧重于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实施习作单元教学的意义
        相对于单篇语文教学,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更具整体性、高效性与组合性。单元教学包括导读、实施、总结三种教学课型。习作单元教学的实质就是通过迁移教会学生“学语文、会语文、用语文”,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单元教学可简单概括为:通过单元教学设计能有效节约课时,并逐渐提升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指引学生构建并完善相关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随着综合能力的提升,小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按部就班地与教师完成单元教学。
        二、单元教学的相关案例分析
        本小节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针对单元教学中案例设计、相关分析与深度思考加以讲解。
        (一)单元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部分的标题是“介绍一种事物”。围绕这个中心,教材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松鼠》,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
        其中,《太阳》一文课后题目:“读下面的句子,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介绍太阳的?”《松鼠》文后练习:“默读课文,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这两道练习题,前者铺垫的是写作方法,后者铺垫的是写作素材搜集与整理的策略;前者指向“怎么写”,后者指向“写什么”。要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铺垫指向写作的阅读方向,也是阅读向写作迈进的关键。
        本单元中的“初试身手”里基本有两项训练,第一项是“选择身边的一种事物,试着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该项训练主要针对说明方法的恰当使用;第二项练习是“查找资料,试着将课文《白鹭》第2~5 自然段改写成说明性文字,体会它们的不同”,此项训练主要针对说明文的文体言语特征。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是脱离阅读的“原型启发”,直接进入写作状态的“准写作训练”。习作单元中的“习作”板块,教材字里行间清晰地透显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的指导思想。小学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良好的观察习惯,能够选择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刻画。



        同样以该单元为例,教师需设定并完成如下相关教学目标:第一,教师需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并完成分享、朗读、识字等相关学习内容;第二,通过“单元导读”和“习作”板块,了解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第三,不出声默读,且不指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并梳理出文章脉络;第四,针对《太阳》一文,初步掌握说明文是如何运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通过“初试身手”第一项练习进行运用;第五,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松鼠》一文的学习再次感受说明文的特点,通过“初试身手”第二项练习掌握说明文写法的特点;第六,主动学习《鲸》《风向袋的制作》,说说作者是如何把事物介绍得具体、生动的;第七,以兴趣小组等形式,用语言勾勒出事物的“轮廓”,感悟习作魅力;第八,借助拓展资料积累语言并逐渐构筑语料库。
        (二)指明单元教学的目标
        1.重组单元板块
        对于本单元中的事物,学生了解较少。教师可事先安排学生观察一种事物并做记录,相关任务包括:与同学、家人进行讨论,优选各种素材并以实物、照片、电子文档等形式进行展示。针对《太阳》一文,讲解“大、热、远”时,教师可运用语言进行表述,并将相关图片和实物内容整合为一体。
        2.整合课外资源
        教师应及时记录整理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以共性为主干对本单元文章进行整理,并适当增加课外相关文本内容,经过深度融合后让学生逐渐形成积累词、句的能力。
        (三)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反思
        第一,单元导读,整体感知。借助情境教学,有效调动学生分享学习的积极性。分享可从小组开始,结合评价筛选出优秀代表参加班级分享。针对本单元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按照“新鲜”“有趣”“吸引人”“完整”等几个维度评价相关分享内容。
        第二,借助图片、音频或视频手段展示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三,自主预习、朗读并交流本单元中的文章,自己选择一种最感兴趣的事物。
        第四,借助“校园生字寻宝图”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并根据情境加以引导。
        第五,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记住本单元“最美的”词组和“最难的”词组。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部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内的课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应结合单元目标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借助有效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主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单元课文之美。
[参考文献]
[1]计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7):40-41.
[2]朱淑娴.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G小学为例[D].聊城:聊城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