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赏经典,感悟亲情——基于群文阅读教学方式下的高中亲情类文本解读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上   作者:王苗苗
[导读] 当下流行的旧教材新教法、新教材旧教法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旧教材的契机。本文从亲情的角度,试图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探讨旧版语文教材中对塑造中学生生命完整性,感悟亲情对生命滋长的意义,体会不同文体对亲情母题的独特表现力。

福建省福州超德中学    王苗苗

摘要:当下流行的旧教材新教法、新教材旧教法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旧教材的契机。本文从亲情的角度,试图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探讨旧版语文教材中对塑造中学生生命完整性,感悟亲情对生命滋长的意义,体会不同文体对亲情母题的独特表现力。
关键词:群文阅读;亲情;意蕴;形式
        群文阅读是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兴起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议题内容来选择更多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方式。亲情是众多文学话题中非常经典而又难以讨论的话题,经典在于它伴随着生命的延续平常而又生动,难以讨论在于人人熟知,习以为常,似乎无从谈起。本文试图以群文阅读的方式,从内容与形式的双向角度讨论亲情对滋养生命的意义以及它通过各种不同形式所展现出来的意味。
        一、亲情之于生命滋长的意蕴
         文学“再现生活”,而“生活”在广义上则是一种社会现实,甚至自然世界和个人的内在世界或主观世界,也从来都是文学“模仿”的对象。文学作品作为生活的再现,不仅仅可以让我们从中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还能让我们从中获得生命滋长的养料。中学课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为了满足和促进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生命滋长的选本,在众多文本中,亲情类作品大约是最为接近人类生命体验,再现生活,滋养生命的作品,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等等文章。 
        (一)亲情之温润——养育之恩、相伴之情、安好之盼、惦念之心
        “亲情”在词典中的解释是“亲人的情义”,“亲人”是指有血统关系的人或者配偶。从此角度,众多文学作品中细致入微、全面翔实地表现了人类这种珍贵的情感,课本中的《陈情表》、《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即是。但类亲情现象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也让人十分动容。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歌。艾青特殊的家庭身世造就了他与保姆大堰河之间的那段情感,贫苦农妇“大堰河”抚养了艾青五年,回到亲生父母家里,他体会了原生家庭的冷漠,“大堰河”这个贫苦善良的农村妇女却深爱着他,给了他温暖的母爱,他们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我是地主的儿子”却“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的”,可见,“我”对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有着深深的感念。“我”对这个养育过自己的人和那片故居充满着深深的怀念,“我”怀念那双抱他在怀里,抚摸他的厚大的手掌,这是一双极勤劳的劳动人民的手,搭灶、拍灰、煮饭、补衣、洗衣、洗菜、切萝卜、炖肉、背团箕、晒大豆小麦等等,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诉说着乳儿与大堰河朝夕相伴的深情。而诗人写得尤其动人的是大堰河对他的关照,为了他准备冬米的糖,为了他的到来,为了他的一声”妈“,向邻居夸口赞美他,做着乳儿结婚成家叫她”婆婆“的美梦,甚至于死时也轻轻呼着他的名字。
        至此,养育之恩、相伴之情、安好之盼、至死惦念之心,让我们看到了解读亲情的密码,亲情之温润如斯,自然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种情感如果从概念的角度去判定,只能说是类亲情,但它已足够动人,而诗人在文中对原生家庭冷漠疏远的控诉,对类亲情温情脉脉的无限眷念,其深处正是对原生家庭能拥有美好亲情的深切渴望。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在对亲情的叙述中,则围绕项脊轩汇述了叔伯、母女、祖孙、夫妻之间的细碎日常。“诸父异爨”,大家族分家,叔伯朝夕,日渐分离。“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慈母叩扉而问,嘘寒问暖,平凡的动作、普通的话语,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闻儿啼哭而牵动怜爱之心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祖母捧来象笏,垂问勉励,疼爱中饱含着希望与期待,望其光耀门楣,正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想到年事已高的祖母,挪动颤巍巍的脚步,捧来了那曾经显贵与荣耀的象征—— 象笏,那虔诚的动作、期盼的眼神,一切便尽在不言中。
        《陈情表》中“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者和祖母相依为命,在作者被迫出仕的日子里,成了他沟通君臣关系,获得理解的唯一筹码,让我们看到了养育之恩,相伴之情对人性的成全。
        在以上的作品中,亲情最重要的父母之爱似乎没有正面出现,那父母之爱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而弗罗姆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以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所区别的,首先父母之爱的原则不同。“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而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其次,父母之爱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也所不同。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母亲要期待孩子最终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而父亲则应期待孩子脱离自己的权威,最后成为自己的主人,这样孩子才能成为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人。父母之爱促成孩子的成长和成熟,最终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二)亲情之缺憾——分离之苦、期盼之失、思念之痛、生死之别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方面围绕项脊轩细细汇述了叔伯、母女、祖孙、夫妻之间的拳拳情意,另一方面则隐述了这一段段深情背后的是世事无常与物是人非之感,是温润之情远去的无限悲慨之情。首先是”诸父异爨“”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叔叔伯伯各自分家,在所难免,但于作者多可悲的则是这份亲情眼看着渐渐地淡漠,渐渐远去,这份隔阂让人无比的感伤。第二是老妪所叙,是“姊”沐母爱之事,对于幼年丧母的作者来说,是对温情的眷念。第三是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殷切的希望, 对他而言该是多么的沉重和凄切,无奈和遗憾啊?最后是“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妻子种植枇杷,物是人非,十三年的光阴变迁了多少家事和亲情!与妻子之间的情思,唯有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和倾诉,睹物思人,这份哀愁与离苦,情何以堪!
        生死之别的伤痛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有着深沉而又热烈的表现,面对侄儿的突然离开,作者历经7天的时间才能稍稍平复自己的心情来祭奠,然后深情款款地追忆了他年幼丧父,惟兄嫂是依的人生处境,本欲与侄儿相伴,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成行,作者后悔不已,追悔自己不该“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表示“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而现实的世界里,多少因为功名利禄而忽视了亲情,作者这种即使放弃卿相也要守护亲情的这颗拳拳之心,又是多少人想做而最终没能如愿的。“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这是多少亲情的状态,既写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也揭示了被我们不断辜负的永远是那些我们自以为还来得及和自以为不可能会失去的亲情。  
        这些经典的作品让我们深知了亲情所包蕴的养育之恩、相伴之情、安好之盼、惦念之心,也让我们细味了亲情所蕴涵的分离之苦、期盼之失、思念之痛、生死之别,而这都是源于世间之爱,而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心中有爱,我们才会在生活的细节中体会到亲情的温润动人;我们才会体味活着的快乐;我们才会心存感激地生活。
        二、有意味的形式
        (一)亲情类文章文体的多样性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作家蕴藏在内心的思想感情及对事物的认识见解,用言辞表达出来,就形成外在的文学样式。对于亲情这一人类生活现象,无论是从情与理的角度,还是从情与事的角度,以亲情为意蕴内涵,自然会因为作者表达的需要形成不同的文体和风格。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属于现代诗歌,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属于议论性散文,李密的《陈情表》属于古文体奏章,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属于古文体叙事性散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属于古文体祭文等等。除此外,在以上的文章中,时代的不同,作者的创作取向不同,在表现亲情主题时选择的文体也不同。
        当然,关于文体划分的方式又有很多类别。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现代人则大体将文体以纯文学作品和实用性文章进行区分,纯文学作品以小说、诗歌、散文、戏曲为主,而实用类则大多指向公文类文章。
        西方文学理论家认为“只有文体学的方法才能界定一件文学作品的特质。”可见,文体在表现和界定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性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读者把握了文学作品的文体类别,就能更好地把握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艺术的审美特点,如诗歌与散文,纯文学作品和实用性文章的章法、语言自是不同。
        同时谈亲情,作家们选择不同的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和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对事物的认识见解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作者本人有关,“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作者的才能气质、写作取向会影响到其进行创作时选择用哪种文体来表现其思想情感。因此,同为亲情主题,不同的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文体取向,而这些文学作品又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了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
        (2)亲情类文章文体的表现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亲情的表达,诗歌、散文甚至小说等,因文体的不同,自然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并且每种文体在表达同一主题时其表现力是很不相同的,但这中间又显示各种文体并无优劣之分。文体学强调的是审美,重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语言在不同文体种的表现功能,如“文体分析中的第一步就是观察语音的重复、词序的颠倒、各种级别的句子的建构,所有这些背离日常语言的情形必然服务于某种审美功能,譬如,强调与明晰,或者相反——审美上允许的掩抑与朦胧。”
        诗歌在语言的反复叠加、强化中,使得日常普通的亲情,显得更富有诗意,赋予了平淡生活形式以高贵、生动、深刻的感触,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本身是极其普通平凡的人物,但因为诗歌形式上的美感,语言的强调突出,诗歌内容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的真挚动人,又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叙事性散文,很多时候会选取一些重大的件进行叙述,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的不过是日常的琐事和平常的对话,但作者叙述的过程中以项脊轩修葺前后的对比,以人物活动的集中叙述,娓娓道来,将生活的心酸、艰难、温馨、美好一一呈现在了我们面前。相对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议论性散文,也同样分别以母亲和父亲的角色进行议论,这种理性的阐述和归有光的感性的形象显示,其中所流露出来的审美况味是完全不同的。
        作为古文表现亲情主题的《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一篇为表;一篇为祭文,这两种文体都是古代实用性文体。“表”是古代朝廷进言很重要的文体,“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07]],被称为治理国家的关键要素,“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不同文体的表现功能各有规定。“表”的主要功能是陈请,陈述事情事由,提出请求。《陈情表》陈述了自己早年的遭遇,与祖母相依为命的事实,以求孝养,暂不就职。事由俱足,情理并茂,大约就是“表”这种文体最鲜明的表现。而“祭文”是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祭十二郎文》为散文,它的使用场景已然促成了这种文体在情感表达上的宣泄性,不同于“表”情感表达的谨慎内敛。
        由此可见,诗歌与散文语言在此的表现力是一个通过诗意的语言可以提升我们普通平凡的生活,一个却在平淡的语言中揭示着生活的细腻深刻,而叙事散文在感性的现实生活中去显示生活的意义,议论性散文则在理性的分析中阐明父母之爱背后的深意。古代的文体因使用场合不同,功能不同,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貌。
        综上所述,我们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角度,以亲情为议题,可以看出同一主题作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表现,作者可以用不同的文体进行创作,文体创作的取向受作家性情和写作习惯的影响。在纵观作家的作品后,读者会发现主题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可以让解读的议题得到深入的挖掘,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可以体会到文本更为丰富多样的价值。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83
[2]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M]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05
[3]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70
[4]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M]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05
[5]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 .《文学理论》[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170
[6]刘勰著,范文澜注 .《文心雕龙》[M] . 北京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4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