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观察能力培养浅探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上   作者:姜玉霞
[导读] 观察是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手段,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把 “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刻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 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湖北省潜江市田家炳实验小学 姜玉霞

摘要:观察是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手段,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把 “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刻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 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学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在不断实践中锻炼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从课堂抓起,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那么,我们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第一,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也是观察最好的老师,同一个观察对像,为学生提供观察工具和直接用内眼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提问,大多学生一定是更喜欢用工具观察因为相比肉眼观察来说,他们都想知道借助工具,观察结果会有什么不一样,同理,用相等的时间去观察一本书和一棵植物,他们一定会更喜欢植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同样如此,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才会愿意用心观察,才能观察得更细致。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就需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第二、科学观察的目的要明确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觉综合发展基础上的,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关系密切。因此,观察要注意目的与顺序。教师要设计具体而有层次性的问题,提高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课上我先让学生观察水葫芦,然后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沉不下去呢?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就找到了出水葫芦漂浮原因,学生思路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有目的地进行了观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起来就容易,然后再让学生做辨别练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观察活动要有计划
        观察中的计划性指的是在观察目的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去观察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内容、观察样本的选择、观察顺序、观察记录等等。
        如《沙漠中的植物》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沙漠中植物的特点,了解他们能在沙漠中生存的本领。教学中,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沙漠中的不同植物,找到每株的特点,再归纳概括沙漠植物的共同特征,。因此观察材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成为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很好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讨论:1、选取几种植物的茎(样本数量,一般不少于4种);2、选取哪些植物的茎(样本规格,特征明显的)。观察的计划性应由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原则。



        四、科学教学中观察持久性的训练
        观察的持久性的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有的观察对象需要的时间长,如观察月相,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需要好几个月,另一层含义是观察某个内容一定基于目标,需要认真观察,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不能走马观花做样子。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容易半途而废、走马观花。要杜绝这一现象,就应培养学生观察时的持久性。
        首先,应量力而行。即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家庭环境等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观察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有所获。
        其次,目的明确。即观察的目的性一定要强,让学生明白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用哪些方式和方法去观察、需要通过观察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与学生或人类有哪些关系。
        再次,注重 评价激励。评价的功能有三个,即甄别、导向、激励。通过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建立我能观察、我会观察、我要将观察进行到底不达目的不放弃的决心和勇气
        五、观察与实验紧密结合
        观察要有顺序,实验要有步骤。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演示实验本身除了服务于知识讲授和技能培养的目的之外,还是一种示范性的行为。正确地演示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这样的演示实验也才具有正面的观察价值,并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演示实验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如果教师做实验时几乎是一言不发,只管操作,那么,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重要的示范机会,缺乏有利的引导,不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在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时,进行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首先需要让学生组装实验装置,然后再进行实验观察,最后再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当往塑料瓶上浇热水时,插入红色液体的导管中的会吹泡泡;当往塑料瓶上浇冷水中时,导管会吸入部分的液体,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惊奇地发现了这种现象,从而使其获得表象知识,推动着他积极思考:为什么往瓶上浇热水,吸管会吹泡泡,而在浇冷水吸管会吸入部分水呢。促使学生急于寻找问题的答案,获得新知。此时,教师只要适时加以引导,讲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能轻松地学到知识,而且记忆深刻。
        又如苏教2017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结果了》一课里,我准备了苹果、豆子、西红柿等实物,供学生在对果实的外部形态,表皮结构有了初步的感知的基础上,指导他们自己动手横切、纵切果实,然后观察,比较果实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果实的外部都有果皮,内部都有种子,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感性材料的观察,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知识,促进了形象思维的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奠定了前期基础。
        我还让学生课外去做观察种子萌发的对比实验实验,探究种子发芽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让学生自己探究自然奥秘,并做一定的记录,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能力,让学生从中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总结规律,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观察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色,是科学研究中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一定能使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获得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