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教引学”走向“以学定教” ——《用连除解决问题》两次教学引发的思辩

发表时间:2021/7/12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上   作者:张婷
[导读] 本文通过《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两次教学引发思辩:如何从“以学定教”的角度,变教师的“先教”为学生的“先学”,然后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轻负高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张婷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用除法解决问题》的两次教学引发思辩:如何从“以学定教”的角度,变教师的“先教”为学生的“先学”,然后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轻负高质,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关键字】数学  解决问题  以学定教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第二课,是在“用连乘解决问题”学习基础上展开的。在知识联系上,连除是连乘的逆运算;在学情上,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方法,构建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方法模型,明晰了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结构特征。因此,我们立足于乘除联系和方法建模展开第一次教学。
        第一次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独立完成四题,引导学生掌握“用连除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2、比较揭题,初步感悟连除与连乘的联系与区别。
        三、比较沟通,建立模型。
        四、复习巩固,拓展提升
        1、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起来
        ①小猫2个星期钓了140条鱼,它平均每天钓多少鱼?                    140÷2
        ②小猫平均每天钓10条,共钓了140条鱼,它钓了几个星期?             140÷3÷7
        ③小猫每天钓10条鱼,它2个星期钓了多少条鱼?                       10×3×7
        ④小猫7天共钓鱼70条,照这样计算,它2天能钓鱼多少条?             140÷10÷7
        ⑤两只小猫7天共钓鱼70条,照这样计算,1只小猫1天能钓鱼多少条?    70÷7×2
                                                                                                                70÷7÷2
        2、请你提出问题,并列式解决。
        两只小猫7天共钓鱼70条,照这样计算,                                    
        五、课堂总结(略)
        【课后反思】
        从本质来讲,连乘是“几个几与几个几”的组合,连除是“分了继续分”的的表达。因此,本课抓住连乘与连除的本质联系,通过信息与问题的变换,生成用连乘和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再通过比较、分析、说理,构建了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型,采用“题—图—式”对应学习的指导方法,引领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构建模型—解释模型—运用模型”问题解决的过程。整节课,立足于整体,抓住了联系,突出了建模,使教师教有所依,学生学有所依。这是本课教学的优点。
        但是,观察全课,“以教引学”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始终在用“教”去引发学生的“学”。尤其是引入部分,完全是教师提供材料,由学生提取信息,再根据老师的要求编题;甚至先要解决什么问题,也是教师说了算。很显然,教师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而学生的主体性毫无体现。同时,教师提供的“古诗题材”,背景单一,缺乏实际问题解决的必要性,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整节课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即是说明。
        基于此,我们思考:如何从“以学定教”的角度,变教师的“先教”为学生的“先学”,然后根据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展开教学活动,既有利于教学的针对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于是,我们设计了两道题,对学生进行课前预测。

       
                           
        我们对学生的预习单进行了批改和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全班53人,其中两题都会的有31人,占比58.5%;连乘做对,连除做错的有17人,占比32.1%;两题都不会的5人,仅占全班人数的9.4%。大部分学生有了用连乘解决问题的基础,对用连除解决问题能自觉进行逆向处理,虽然一部分同学的表述不是很完整,但他们对于用连除解决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用实物、图形、线段图等方式进行了较为准确的表达,稍加点拨就会更清楚、更完善;其余小部分同学虽然还不会编题或画图,但他们经历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带着问题和求知进课堂,也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因此,利用学生呈现的差异性学习素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就成为第二次教学的主要设计思想。
        第二次教学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评价  合作交流。(交流评价预习,质疑辩识新知。)
        二、建立模型(继续自主改编、整体提练模型。)
        1、继续改编:用“24÷2÷4”来解决。
        ①生独立编题;②小组交流;③全班展示:先判断编得对不对?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出示题组:分析老师编的题目是否能用“24÷2÷4”来解决,不能的怎么改?
        (此题的情境及以下的教学过程同第一次教学过程)
        三、练习检测新知,对比提高能力
        1、通过上面的学习,如果继续改编用“24÷3÷4”来解决,想:怎样改编能编得又对又快?
        ①小组交流;②全班交流;③讨论改编的策略
        2、比较、沟通:仔细看“2×3×4”与“24÷2÷3,24÷2÷4,24÷3÷4”,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得出:①连除与连乘是互逆的关系;②连乘解决问题是求总数的问题,连除解决问题是求部分数的问题;
        3、说一说:看到“2×5×3”你想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四、自我反思学习,总结提炼学法
        1、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连除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课后再思】
        第二次的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学为中心”,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主要表现在三种学习状态:一是在学的状态,所有学生有了自学的基础,带着不同的认识走进课堂,在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逐步逼近正确的结果,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都高度卷入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二是会学的状态,教师抓住了乘除联系和方法模型设计预习单,学生借助各种学习资源主动尝试预习单,经历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领的学习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三是乐学的状态,学生积极主动的调用自己的认知储备,在交流中经历了“模糊到清楚,零散到整体,不会思考到思有所依”的建构过程,体会到用连除这种方法模型可以解决生活中“分了继续分”的问题,这个“柳暗花明”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